院中早已散坐着十余名学子,沈惊鹤和梁延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并肩坐下,摊开书卷,静静等着方太常到来。
梁延侧过头来瞥了他一眼,斟酌着开口,“依许缙的性子,他未必能听懂你的提点。”
沈惊鹤摇摇头,神色中蕴着一丝悠远,“我话已至此,能否拎得清,本就是要看他自己的造化。”
梁延失笑,“你知不知道你说话的这番口气,倒真是像极了书院中的先生。”说着半垂下眼靠近,调侃地在他耳边轻唤,“……沈夫子?”
“你又胡说八道些什么?”沈惊鹤面色一赭,飞快地剜了他一眼。他还想再开口争辩些什么,余光却是瞥见方太常正从门口走进,只好郁闷作罢。
方太常不愧乃是研究诗书经义的大家,讲起卷籍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各项典故考释信手拈来。莫说是旁的学子,便是连上一世已将儒家学典翻来覆去读了十余遍的沈惊鹤都听得入了迷,只觉得往前朦胧模糊的关窍一下变得清晰起来,又多了不少全新的感悟。
见众学子听得认真,手下记录的墨笔飞动,方太常捋须欣慰地笑笑。他又将手中《论语》翻到下一页,看着其中一行蝇头小字,心中不由泛起几丝考较之意。
“诸生且暂停笔。”方太常将书背于身后,和善的目光一一扫过闻言正襟危坐的众人,“老夫今有一问,不知谁可为释惑一二。”
“还请先生赐教。”朗朗齐声应答。
方太常略一颔首,“《论语·子路第十三》一篇,子贡问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答之一等乃为不辱君命,次等乃是宗族称孝,再次等方是言必信,行必果。”他望着众人,含笑发问,“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当作何解?”
众学子闻言面面相觑,不禁小声交头接耳起来。这般浅显易懂的名句,为何方太常却要偏偏挑出来特意考较呢?
终于有学子见同窗迟迟未动,直爽利落地站起身来拱手,“太常,这言必信行必果,不就是教人说话一定要言而有信,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敢吗?”
方太常闻言只是抚着胡须不置可否地笑笑,他又将书拿到跟前,“诸生不妨且先翻到此篇好生诵读一遍。”
整齐的读书声在并不大的院内响起,沈惊鹤全神贯注地琢磨着书页上的几行墨字,梁延也低声喃喃自语,“若是此句真为此意,为何却会被孔夫子列为最末等呢?”
沈惊鹤微皱着眉不言语,只盯着那句黑白分明的字迹。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硁硁然,浅陋固执也。为何一句赞扬之言,却要配上最末的这六个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