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德有点虚,心说,小子,靠谱吗?
“那本官就报上去试试?”
他却不知道,王弘义比吴宁这个狠多了,连谋反的帽子都扣下来了。
而且,孙宏德还留了个心眼儿,他琢磨着,这个子虚乌有地弹劾状不一定行,怕直行上奏圣后会怪罪于他。
所以,这货都没直奏武则天,而是走正常程序,送到觐奏院,准备一级一级的往上报。
结果,这张弹劾状在路上走了十来天,武则天还没看着,就先攥在了最不该看的人手里。
按照大唐的政府流程,地方官员的奏折,要选送到觐奏院由文吏初步分拣,再按照所奏公务的大小,小事则按种类分捡六部直接处理,只有大事才会酌情上呈武则天圣裁。
这种不疼不痒的弹劾状,哪用得着武老太太亲自烦心?
文吏搭眼一瞅,就直接扔到了专管此项的监察院那一堆里。
可是,监察院谁是老大?
御史中丞来俊臣啊!
此时,来俊臣手里有三张纸——两封公文奏报、一封私信。
公文都来自房州,一份是王弘义的。报房州大令孙宏德勾结山南道别驾吴长路,骗税合商,意图谋反。
私信也是王弘义的。求请兄长帮忙除去孙吴二人,到时所得资财,半与来公。
来俊臣眉头紧皱,沉吟自语:“弘义这次,有点不合适宜啊?”
孙宏德还好说些,关键是这个吴长路。
这是圣后年前才提拔起来的新贵,意义非常。
上任不到半年,就要告倒?圣后那边会不会怪罪,却是来俊臣吃不准的。
可是,又好好看了看王弘义的私信。
“吴家的炭厂,居然有这么大的利?”
来俊臣又有点动心了。
确切地说,不是有点动心,而是很动心。
要是按王弘义的说法,只那一家炭厂每年的红利就得几千贯,蜀商一订就是几十万斤炭,而且利润又那么厚。
别说是小小的房州了,就算是东都巨商也挣不来那么多。
你就说,来俊臣能不眼馋吗?
可是,怎么才能不触怒圣后,又能把炭厂弄到手呢?这一点上,来俊臣可是一点都不傻。
圣后!圣后的心思才是他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