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听得进大臣谏言的皇帝,建文帝做好安排后,又问道:“诸位可还有什么补充的?可有异议?”

皇帝这样问了,一个合格的高官,肯定是要答,没有异议,还要极其诚恳地高呼一声‘陛下圣明!’

然而那是在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此时李阁老便没有那么合格,他站出来说道:“太子殿下平日还要监管吏部和刑部事宜,若是出了京,这两部怕是不太好安排?”

家有万亩桑田,每年都有大量生丝通过海船走私海外的董阁老,此时觉得李默的脑子怕是平时经常和稀泥,给搅和糊涂了,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是摆设么?

果然,皇帝听后很不高兴道:“两部的大小事宜自然有两位尚书负责,若真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便直接禀告于朕。”总之,谁也不能阻止他老人家重整市舶税。

见皇帝下定了决心,且态度异常强硬,诸人也不敢再跳出来找不自在,只得暗自思索着,回去如何应对。

皇帝见众人都老实下来,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催太子早些出京,眼老又站了出来,心里咯噔一声,这老家伙难道又要作怪?顿时不悦道:“孔大人还有什么话没说完?!”

孔阁老装作没看明白他的意思,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道:“臣认为重整市舶司之事,宜早不宜晚。”

建文帝心想‘恩……,孔阁老还是明事理的。’

孔阁老又继续道:“眼看年关将近,太子殿下若是年后再出发,怕是会耽误很多事,市舶司人员整顿先不说,海上走私却不能再耽搁了,需得先命当地官员,提前严查,杀一杀风气才好。”

建文帝心里奇怪道,‘谁说太子明年才动身,朕让他过几天就出发,走私了这么多年,耽搁一会儿又能怎样?这老家伙怕是打着什么主意呢?’

老明事理的份上,建文帝配合问道:“海上走私确实需要提前敲个警钟,免得到时候

一个个还不知道收敛,此事,不知孔阁老有什么好的建议?”

孔阁老觉得这朱家父子、爷孙三代人,都不是那么好糊弄,自己眼看就要隐退了,退之前有些事自己不办好,孔家后辈子孙怕是要仕途艰难。

想到此,孔阁老才斟酌道:“太子殿下亲自整顿市舶税,毫无疑义是最好的人选,但远隔千里,风土人情全然不同,臣认为还是应该专门安排一到两名地方官员,协助此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