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多是文人雅士们三两知音相会,伯牙子期在高山流水间弹琴喝酒,要那么多乐器合奏搞那么热闹做什么?

记谱方式上诸如减字谱也偏简陋,在演奏上问题更多。

在他之前,也有不少作曲家,想要将民乐交响化,演奏出气势恢宏。

结果就陷入了找不到合适低音乐器的尴尬,最后还是得把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引进来。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盲目屈从西方交响,不过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孙泰清的声音继续在耳边响起:“不过您压力也不要太大,我们南城管弦乐团不出意外是能进下一轮的,为国争光这个任务,我们还是愿意扛起来的。”

应文林与许乔目光对上,心情忽然安定下来。

中国历史上民乐就真的没有大型编制、大型合奏吗?

他一直遗憾的是,中国礼乐制度明明出现的这么早,甚至于后面在史书上也能找到记载,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中,宫廷乐队同样是有着大型乐队编制、配器丰富多声部的宏大演奏的。

他也和许乔讨论过、猜测过,那时候应该是有着不同于减字谱的记谱方法,肯定是有更为复杂的记谱。

只可惜皇家垄断,普通官宦、民间组建大规模乐队,是有违礼制。

随着王朝更迭,战争动乱,那些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此出现断层。

到今天基本失传,不可能再听到了。

但旁人听不到,许乔却是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的。

应文林看向孙泰清,笑道:“想必不会让孙先生失望的。”

第95章 俄耳甫斯

民乐团是今天演奏的最后一支乐团, 众人按照次序走进音乐厅。

扫一眼评委们和底下观众, 许乔发现他们脸上都有了明显的疲惫。

再好听的音乐,坐在这儿听了一整天, 任谁都有些坐不住,审美也有些疲劳。

这个出场排序对民乐团来讲相当不利, 好在评委们稍稍坐正了打起精神,准备认真聆听接下来的演奏。

观看直播的国内观众们看到镜头先是给了一个远景,而后切近景从应文林开始慢慢扫过, 到琵琶首席许乔,再到后面的民乐团众人——

等等,许乔??

[那是许乔?]

[我没看错吧,真是许乔]

[我惊呆了]

怀疑自己眼花了的观众倒回去重新看了一眼,发现确实是许乔后, 表情复杂。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许乔会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这时才恍然大悟,徐斯奕他转发交流会直播的微博,哪里是他对交响乐感兴趣,分别就是因为男朋友嘛!

消息很快传开, 本来对交响乐没什么兴趣的乔粉们, 纷纷打开央视音乐频道, 兴奋地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