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三千年前的人,活着的人!”
众人纷纷脑洞大开,没办法,考古什么现象见不到啊?所以他们都很有想象力。
“玉俑,我记得某个小说里有的来着!”
“真的是活着的?”看着里头那栩栩如生的人,简直不敢相信。
“不对啊!”王一水教授扶了一下他的眼镜,认真的道:“玉俑即为玉衣,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才能穿不同规格的玉衣,例如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其夫人就穿的是银缕玉衣,玉衣在汉朝曾风行过,但是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但是绝对没有小说里写的那样可以让人不朽或者返老还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不是玉衣,这是玉俑,俑,你知道吗?”小天师皱眉:“虽然你们考古界有这样的解释和定义,但是我告诉你们,玉衣是衣服,玉俑是俑!”
“可是我记得,俑在考古界里的解释,是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这些都是俑的范围。”王一水教授不服气:“而且最早的时候,俑被发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这都是有记载的东西,你这个是什么?人也可以作为玉俑吗?何况这是墓主人?”
“你说的没错,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比如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一百五十二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隶。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当时称”刍灵”。”小天师跟他辩解:“但是你们没有想过,为什么多数都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唯有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才是真人大小?大家都是当老大的,死了凭什么要用小人陪葬?”
这话问的其他人一噎,他们怎么知道?
“告诉你们吧,有一种玉俑,乃是用的一种名叫玉骨髓的东西做成,这种东西据说是玉石的芯儿,在没有接触人气的时候,是透明的水一般,一旦接触了人气,就会变硬,这样的宝贝,可遇不可求,如果是死去的人,裹在这样的玉骨髓里,是跟生前一样的,万年不坏,估计千万年也不腐。”小天师指着里头的人道:“还有一种传说,说在里头的人,会因为玉骨髓的关系,死而复生。会不会如此我不知道,但是的确能是让死了三千年的人,现在看起来跟睡着了一样。”
“哎呀!”方新涵惊叫一声:“他、他好像、好像还在唿吸!”
“啊?”众人惊讶了,眼睛一瞬不瞬的看着里头躺着的墓主人。
果然觉得里头的人,胸膛是有些起伏的!
“我的妈呀!”
“卧槽!”
众人纷纷想往后退,想到那汽化了的场景,都怕得要死。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