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扑扑的就跟普通的从古墓里头挖出来的黄金制品一样的颜色,就是没有出土的那些东西的阴气而已。
还有那青铜的铃铛,既不像是挂在庙宇里的东西,也不像是挂在窗户上的玩意儿。
据说,铃铛的前身,是风铃,起源于古代的占风铎,主要用于占卜,古人也会用它来判断风向。
而风铃在古代有好几个称唿,如“风铎”“宝铎”“檐铃”“檐马”“铁马”等,常悬挂于大殿、佛塔等建筑物檐角下方,因无须敲击,有风自鸣,故名“风铃”。
最初人们将铃铛挂在梁上,风吹来时发出声音,能吓走梁间的鸟雀,防止房梁、屋角、檐壁上面精美的图案和壁画被鸟儿破坏。
当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以后,风铃被融入了佛家的思想,从而出现了如梵钟、梵铃、梵音、灵塔等概念。
佛家用铃声或钟声来比作佛音,使之产生了更深的含义。
“占风铎?”独孤浩炎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盘膝坐在小天师的身边:“是什么意思?”
“你怎么进来了?”小天师看到他也没觉得意外,能进来这里的除了自己就是他了。
“我做好了饭等你出来吃,你不出来,我只好进来了。”独孤浩炎拿起另一只青铜铃铛:“”
“唐人将碎玉石悬在一起,当风吹玉振,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随着叮当的声响,一组组好听的旋律被当时的岐王所得,岐王精通音律,随之创作了多首描绘风铃的诗词歌赋,并慢慢流行开来。岐王的大哥宁王也不甘落后,在自己的花园里系满了金属质地的铃铛,这就是占风铎的由来。”小天师告诉他:“《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岐王宫中竹林,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碎玉片子相触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但是最靠谱的说法是这东西商周时期就有了,但是一开始是祭祀用的手铃,还有就是这东西不用祭祀的时候,叫护花铃,古代为了保护廊内的花花草草在檐上悬挂这种护花铃,风一吹过就响个不停,可以赶走一些鸟类,古代的建筑房檐下容易被燕子等鸟类筑巢,为了驱逐他们就设置了这种东西。因为是挂在房檐下,所以也叫檐铃。”
“这是青铜铃铛,应该仿的是商周时期才对。”独孤浩炎看了一眼那个青铜铃铛:“而且看起来不像是挂在房檐下的东西。”
别看这对青铜铃铛是古人仿造的,但是上面的花纹却做得精细无比,非常古朴又很精致。
“款式倒是那个时代的款式。”小天师拿起来一个道:“周礼·春官》上说”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而且这应该是仿造的西周时期的东西,你看这形状,都是平口的,而且上面有桥形纽,这大约是旗子上的点缀品。”
“怎么看出来的?”独孤浩炎惊讶了。
“这么点大,做不了祭祀的乐器,没有摇柄,不可能是手铃;要是一个的话,我还能猜一下除了用它作乐器外车上和犬马都有系铃的可能,可是这是一对,不是一个啊!”小天师道:“只能是坠在旗子两角的铃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