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要素和思考要素则是结合起来,就是要根据外界的情况整合后判断并做出反应性动作,简单的来说,比如前面的路被挡住了,要
求机器人能判断绕开还是清理障碍,或者请求支援等等。
当然自主型机器人也需要可以切换到遥控或者手控模式,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所以机器人现场的情况还应该能实时传输到远程控制中心处,让救援人员及时掌控现场情况,安抚遇险人员情绪等等。
谢清言讲解了自己的构想,此时本来只是想看一看季铭看重的少年的表现的两位长辈已经惊呆了。
即便程轩不懂技术,但是他自己就是生产高端科技产品的人,对产品特性肯定有所了解,所以从他的讲解中他清楚这些技术要实现起来绝对不容易。
该怎么说呢?不愧是他家表弟看上的人吧。
相比起非技术人员程轩,本身研究人工智能,只能机器人出身的陈盛勉就更清楚他所说的技术有多科幻了。
光是对感知要素极致的要求,就已经超过了目前的技术的发展水平。
即便目前来说机器人能初步具备相应的“五官”,但是受限于有限的响应速度,以及在捕捉信息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其他杂乱信息的影响,让机器人的性能无法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火灾现场通常烟雾缭绕火焰肆虐温度极高,这时候不单单是要能看到眼前的景象,更需要机器人能拥有一双“透视眼”,通过分析场景,精确定位生命体位置,构建出清晰准确的建模。
要说能尽量接近,实现他的要求的技术倒是也不是没有,但是那是军用的侦察科技才能做到吧。
要是想把军用设备用在救援机器人上,就算真的能找来对应的材料,但综合起来价格实在是承担不起,就是做出来了,实用性也不大。
除却感知要素之外,运动和思考两个要素在他描述中实现的可能性更小。
要让机器人学会思考,这确实是现在智能机器人的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要求,何况还要在思考后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机器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要达到快速准确无误的要求,那需要搭载的处理器还不得占据大半个机器人的体型?
相应的程序算法编写更是想想就让人望而却步,而现在眼前的少年却说得如此轻描淡写,就好像这些都只是基础操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