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倒是想按士农工商分出不同的科目,但这太为难人了,这个时代的书生还是以读书为主的,读的都是圣贤书,视一切圣贤书以外的学科为旁门左道,他也不能和全国学子作对不是?
不过这些科目倒是可以放在后面考,选末流小吏更看重的就是他们的旁门左道了,哪怕是个擅长种地的学子,也可以派去管农事啊。
王朝铣见顺王给寒门学子立了如此多道坎,心道:这也未必比找三个作保人容易啊,不过如此一来,能顺利过关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确实比举荐靠谱多了。
至于殿试,他知道顺王给皇上提议过,就考一道实事策论,这些人最终还是要做官的,光会之乎者也可不够。
王朝铣觉得顺王此次安排甚好,他都有些期待这次选出来的人才了,他试探地问一句:“王爷,不知这寒门学子的比重占几成?”
李煦看了眼名单,两份名单分开些的,一边是世族举荐的家族子弟,一边是寒门子弟,比例大概是十比一。
他默默算了下,选了个不太显眼的数字,“那就从中挑出五十人参加殿试吧,能否在殿试中脱颖而出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参与殿试的人至少有五百,五十人确实不算太多,而且还可能落选,最终能录用的估摸着就二三十人,这个人数他们还是能同意的,就算按以前的老方法选,各家族也会举荐寒门子弟,比例也差不多是这样,看来王爷也并未如同外面传言那般,看重寒门甚于世族。
这个答案也让满朝上下世族出身的官员很满意,至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他们压根没权利反对。
这部分官员,他们基本不站队,坚持以皇命为本,是朝中一股清流,当然,以他们的背景,站对了也未必会获得重视,毕竟这时候,人们更看重的还是家族。
不管任何朝代,朝廷选官都一定是重大事件,也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有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进官场一展抱负。
******
朝廷选官的消息随着各地官府贴出告示,很快就路人皆知了。
最普通的老百姓可能不在乎皇帝是谁,但一般都会关注离自己最近的官员是谁,遇上好官与遇上贪官,对他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太大了。
随着选官的消息传遍天下,朝廷派了羽林军携带赈灾物资前往灾区的消息也传开了,李煦特意让各地官府将这个消息告知民众。
对没有受灾的地区来说,这个消息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但就是这一点点言论就够了,李煦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只是让全国人民晓得朝廷都做了什么,一个对百姓负责的朝廷才能让他们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