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周总的介绍,庄算才知道,原来不止一家科技企业对他们的地感兴趣。
一家是某里,他们并不是没钱买大的地,而是刚与YH区签署了几百亩地十多亿投资的某宝城项目,未来远期规划肯定是要在滨江区也建设总部。YH区那边却不太想放走他们,他们还在协调,相对低调。
另一家是公司总部在珠三角,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在最初门户网站和电子邮箱等业务上,又开发出了网络游戏、传媒等方向,也看上了鼓励创新的杭城各种优惠政策,对于当地文化原创的范围和几大高校人才都有很强烈的诉求。
庄算总结了一下,直指要害:“这些企业的需求说白了,按照普通的工业地上盖厂房是根本满足不了。这种网络科技公司,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带来比传统产业更大量的税收,又要贴近科研办公的那种高标准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白有贤疑惑道:“刚才我们在滨江区看到的那种园区,有厂房有科研楼、有活动中心、食堂甚至自己的酒店,这种够齐全的了,规模也不小呢。”
“他们的硬件看着还是太像厂房,行列式排布,与几十年前的厂区没有什么两样。软件,我指的是内部装修和整体运营方法也都是老一套,缺乏新意。”
庄算评价了一句。在现实世界,他了解到许多花园办公的项目,比如谷歌的办公楼、微软的园区,还有一些医药产业在发达国家风景如画的地方建造的产业园,拥有比公园还优美的环境,办公楼内科研和实验室装修标准都非常高,最关键是衣食住行都考虑到,不仅便捷还舒适。让宅男宅女们都乐不思蜀的沉迷在公司里,除了卖力气工作,业余时间大量消耗在多种多样的
庄算口头描述了一下这种花园式办公的产业模型和构想,再指出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海外案例,闻者顿时激动不已。
这个时代大家传统的认知还是到点来单位上班,到点下班,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工厂里的工人和写字楼里的白领其实没有差别。甚至工人可能更幸福一些,因为可以直接住在厂区的宿舍,吃饭有食堂。但智力密集型的那些白领、码农、设计工作者,本来加班时间就漫长,舟车劳顿的上班下班通勤,在冷冰冰的写字楼里吃外卖,挤占了所有剩余时间。
除了工作完全没有生活娱乐,长此下去幸福感极低,哪怕收入超高,也没有时间和兴致去花销。
如果让这些人本身就在一座公园或者是产业乐园里工作呢?园区里开设不同种类的食堂、有休闲娱乐的设施,能够解决健身和短时休息的需求,窗外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累了推门出去就能散步。楼内不光是贴金镶玉冷冰冰的装修,还引入绿植、活水养鱼,甚至可以搞小型生态宠物乐园。弹性工作制,24小时不出园,灵感爆发就回到工位上写一段代码,没灵感了,吃喝一顿K歌健身,在胶囊睡舱里躺几个小时,再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所有的经营项目对员工内部有福利优惠,同时也对外开放,吸引周边园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来体验,青年男女来来往往,碰撞和社交产生的火花,更容易激发工作的活力。
畅想完毕,庄算又将大家的思路拉回现实:“再说一下难点,在国外搞类似的园区,都是私人土地,也没什么工业或办公等等固定的配比限制。而我们滨江的地目前是工业性质,有诸多的条件卡着脖子。有污染或噪音的各种生产类厂房不能做,赚钱的生物医药批量生产环保指标也难拿到,光靠研发和中试撑不起400亩地,手机和电子通讯那一类也有别人在做了,市场就那么大,国产机培育需要时间。我们不如转换思路,对网络科技、电子商务类的企业敞开大门。增加科研办公的配比,增加配套设施用地的配比。当然这件事情还需要与当地政府协商。老周,往下能做到哪一步就看你的本事了。”
“不是土地变性。工业地也能细分,原本有科研和生活配套的固定比例,这事你再仔细研究一下,看能否争取到更灵活配置的政策条件。说白了科研办公肯定比厂房租金高,生活配套比如一个沿街小商铺或者能对外经营的餐饮,也肯定比纯办公的租金更高,招待所能做成酒店甚至是酒店式公寓。以上是我们的诉求,却不能直白的说,需要用企业总部花园办公的这个概念来包装,营造高大上的命题。这个命题得到认可,接下来其他条件就都好谈了。”
庄算将这个概念又延展了一下,“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增加商业服务配比引入燃气,为后期招租商户创造条件;还有个方向就是拆散大体量,进行小体量的楼栋拆分。类似帝都总部基地那种,每一栋楼的规模尽量的小,让一些还在发展中的企业有能力进驻。或租或散卖,或定制建设都是要有保障的。”
“散卖的总部办公小楼?”
庄算进一步细化这个意思:“更确切一点说,每个产品单位都是一栋迷你的厂办一体综合楼,前店后厂满足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诉求。园区内当然也可以引入几家头部大企业,作为龙头带动上下游小企业入住。另外最关键的就是搞好配套,吃喝玩乐,住宿招待都要有。400亩地好大一片,一般一个企业很少能吃下去。化整为零,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进步,孵化培育产生的未来预期前景,很容易打动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