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漫卿在回程前,带着苏锦词和周耀去市里面逛了一圈,租了辆能爬山坡的皮卡,又买了几台电脑和投影设备,以及一些小学生能用能读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光碟和相关文具等物品,亲自送到了刘桂花手里。
一直表现得还算理智的刘桂花在收到这些东西之后,当场泪流如雨下,沈漫卿不知该如何劝她,僵硬地傻站了会儿之后,就掏出钱包,把包里剩余的现金一股脑儿的掏出来,全部往刘桂花怀里塞,厚厚的一叠伟人头像,吓得刘桂花哭都不敢哭,又把钱塞了回来。
回程的路上,沈漫卿就听苏锦词讲刘桂花的故事:“在几十年前那个充满变故的年代,刘桂花的爷爷刘家山,读过书、能识字,打得一手好算盘,还因此被海峡对岸的政党征召过。”
“但后来,那个政党撤出了这片土地,而刘家山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则被放弃,被留在了这里。”苏锦词边回想牛哥的话,边挑拣着转诉给沈漫卿:“又因当时的政治环境,有过从敌经历的刘家山,就此背上了‘成分’问题,也因此而影响到了刘桂花的父辈。”
“刘桂花的父母,努力了半辈子,也只生了这么个女儿,便将这女儿当成儿子养,上山种地,下河捞鱼,什么粗活累活都要干。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桂花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刘桂花读书很是用功,成绩也不错,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始终没有机会步入大学校门,只能将满怀希望,全都埋没在这山间土地。”
“再后来,政策改了,刘桂花身上背着的成分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她因为有高中的学历,又因为隔壁村响应国家号招办了学校,但出来做了学校老师,开始了教书生涯。”
“刘桂花是一个相当纯粹的书生,也是一个很纯粹的老师——即使她这些学生的父母并不重视教育,她却仍然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改变现状。”
说到这里,苏锦词忍不住叹息:“但现实却给她上一堂非常残酷的课——她的女儿覃岚,她亲手教出来的学生,以满分小学毕业;以全校前十初中毕业……但高中,成绩却一落千丈,连三流大学都没考上……”
“为什么?”沈漫卿认真听到此处,忍不住疑惑着猜测:“难道是因为高中学校大了,同学多了,周围环境变了……所以,覃岚变懒了?”
“不是。”苏锦词摇了遥头:“按刘桂花老师的说法,覃岚高中时期,非常用功。”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得那么厉害?”
“学校大了,同学多了,竞争激烈,这只是原因之一。”说着,苏锦词忍不住又想起自己的从前,眸底掠过几分苦笑:“最大的原因是,覃岚小学时期的基础太差了。本地初中,同学的水平相差不远,还能用努力来追赶,可在高中,激烈的竞争放大了差距……而这些差距,根本就不是用短短两三年的努力和时间就能够追得上的。”
“我有些明白了。”沈漫卿想了想,说道:“就比如我,在上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英语,小学的时候已经能够同时使用双语口语交流……而在我初中同学花费大量时间背单词学语法的时候,英语已经成为了我的母语之一,同学背单词的时间,我可以用去学习、累积更多的知识。”
一步领先,就步步领先,落后者,往往要付出更多,才有可能达到前者的水平,或者超越前者。但人生有限,时间有限,除开那些惊才绝艳的天才之辈,又有谁能够走出一条完美的逆袭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