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当中,大成子的年龄最小,大伙基本忽略了他的存在。
所以平日里的“攻坚战”、“游击战”、“丛林穿梭战”,孩子王的堂姐毛丫愿意带上大成子,完全是为了应付长辈们交下的差事,今天也不例外。
随着战线的扩大画风突转,小娃们已由先前的游戏变成了群架。
狗蛋把栓子的脸抓破了,刚子和石头摔打在一起。
张三褂子上最后一扣纽扣不见了踪影,李家小娃的门牙掉了。
一时之间树林里鸡飞狗跳,哭喊声一片。
这般孩童之间的恩怨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最后都是各回各家,等着自家大人们最后的裁决。
扣子掉得一颗不剩的张家三子,晚上回家挨他老娘一顿棍棒伺候是跑不掉的。
那个年代的故乡,隔三差五总会谁家的小娃,光着屁股鬼哭狼嚎,被怒气冲天的妈妈或爸爸,从村前追到了村后。
就像一道古老的乡村风情线,永远镌刻在了一代人的内心深处。
成子一直跟在大孩们的身后凑着热闹,神使鬼差之中,离开了灌渠的堤坝,来到了机灌站旁边的取水口附近。
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水坑,与外边的新河相连。
机灌站的功能是利用抽水机,把低处的河水通过灌渠,输送到高处的岗地上。
五六岁的孩子是没有多少风险意识的,成子一边举着木棍比划着“点射”一边后退,结果一脚落空,便咕咚咚的从灌渠土堤上滚了了下去,直接栽进了浑浊的水坑里。
两队小娃的鏖战正酣,谁也没有注意到成子的离开。
一连呛了好几口泥水之后,可怜的大成子如同掉进粪坑的老鼠一般,围绕着光滑的水坑四壁,一沉一浮的转起了圈圈。
坑口离水面有一尺多远,成子不会凫水,任凭如何挣扎也爬不上岸来。
只能断断续续的嚎哭着 ,呼喊着救命。
但每次张口的瞬间,就会有温热的、略带柴油味道的泥水灌进了他的肚子里,又增加了一分下沉的危险。
好在是盛夏时节,成子身上除了一件红布肚兜,没有其他的衣服,水坑的直径也不过一丈见方。
后来听大人们讲,成子在水坑里足足呆了一个多小时,尽然一直浮在水面上。
没有被淹死也算是少有的奇迹了,定是得到了水神、祖先神灵的佑护。
只有妈妈认为,是那件外婆亲手缝制的肚兜,救了成子的小命。
因为士林红布的布料透水性差,平铺在水面上会形成一定的浮力。
不会凫水的小成子,正是借助这点浮力,从死神的嘴边逃过了一劫。
两队小孩的干仗终于结束,堂姐毛丫这才发现堂弟丢了,慌忙组织所有的娃们满树林、满山坡的寻找。
但谁也没有想到,灌渠下面那口被茅草灌木覆盖的水坑。
幸亏有傍晚出来放鹅的李家阿婆,赶着一群白鹅从林中经过,听到了成子微弱的呼救声。
才拖着细长的竹竿,迈着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跌跌撞撞的奔上前来,把已经奄奄一息的大成子,从水坑里捞了上来。
那个年代的农村,庄前屋后的池塘是小娃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过儿童溺水死亡的悲剧。
所以无数代的经验积累,如何救助溺水者也有了一些独特的土法子。
李家阿婆一番倒腾后,濒死的成子一通豪呕,把满肚子的泥水全吐了出来,人也终于活了过来。
“卫兰,你家大成子今个掉水里了!幸亏我看见的早!就在大队的灌渠那边!”
阿婆放鹅晚归,顺路把成子带回了村子。
生产队早就收工,爸爸已经出门下笼子捂黄鳝去了,妈妈正挑着粪桶在菜园里浇水。
“你个作死鬼!没事对灌渠那边跑干啥?你个作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