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川叔侄都是有点侠义情怀的人,和那个年代的很多老百姓一样,走到哪都喜欢交朋友。
在钱家老店,能和“铁拐李”他们这些三教九流的房客称兄道弟。
省城卖茶期间,又和老杨这样的工厂干部打的火热。
如今的兜里,也不缺几个喝酒打平伙的私房钱了。
遇到对眼合脾气的老少哥们,饭点的时候招呼一声。
路边摊或小饭馆里一坐,两斤烧酒几碟熟菜,天南海北的胡侃神聊,知心不换命的交情从此也就结下了。
姚集鹅市也是如此,半年的生意下来,市场上的大小商贩差不多都处成了朋友。
北方老侉大多都是重情重义的豪爽汉子,即使是请他们就着花生米咪西几杯六毛冲子,也会记在心里。
非得吩咐家中的女眷,准备上一桌好酒好菜,盛情招待这俩位远道而来的贵客。
就像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绘的那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经过一个个绿水环绕的村口,浓郁的菜饭香味远远传来,全家老幼都会出门迎接。
原本市场上的买家,一下成了这个白鹅之乡的重客,王世川叔侄每次来姚集简直就变成走亲戚了。
但更多时候,去卖鹅的养殖户家里做客,是因为这些老伙计带到市场的货源不够了,临时要到长满芦苇的河滩边上现场捉鹅。
农耕文明时代的重客之风,在八十年代早期的江淮乡村还很浓厚。
有亲戚或朋友到了庄上,不让主家破费一点,是肯定不给上路的。
在所有经常做交易的熟客中间,小孙同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这个小伙子长得挺精神,人也很热情,每次在市场里遇见,总是俺叔长,俺叔短的。
帮着介绍货源,帮忙捆绑牲口。
王世川很是喜欢小孙那嘎嘣脆的北方腔,还有那种庄稼人的勤劳和厚道,感觉他很像年轻时的自己。
但小孙还不算是个的养殖户,他的货太少了,在市场里属于打酱油的。
麻绳绑着一两只白鹅,站在市场的角落里,无聊的抽着卷烟。
只在看到王世川他们时,才会两眼放光的迎上前来,因为他知道买主来了。
“小孙,这鹅跟着你也受罪,就不能养肥些再卖?照你这样做买卖,将来折的裤子穿都没了!”
王世川鄙夷的举着杆秤,称好了两只白鹅的重量,一边教训小孙道。
“俺叔,鹅肥着呢!如今都在换毛,看着显瘦!”
小孙嘻哈着接过军子递给的卷烟,把过秤的白鹅塞进了旁边的铁笼里。
“你隔三差五只提溜一两只鹅过来,是养家糊口啊?还是赚取两包烟钱?现在政策好了,你们年轻人做事要用尽全力才行啊。”
如今大家已经很熟了,王世川感觉小孙在混日子,才用过来人的身份教育他。
“俺家今年才开始养鹅,没有多少经验!明年准备扩大规模,到时就仰仗叔了!”
小孙点好钞票放进口袋,三人也就此别过。
中午时分一百只活鹅已经收齐了,正准备开路,小孙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的赶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