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面令王世川很是尴尬,媳妇卫兰都笑的喘不过气来。
所有的结果都在孙师傅的意料之中,老茶师笑呵呵的对王世川道:“世川,你现在知道炒茶为啥要用这竹扫帚了吧?要是给你一把铁锅铲,一铲子拍下去,片茶就都成这样了。”
“卫兰,你后期的火头太大,茶叶都炒糊了。”
孙师傅接着又卫兰道,提醒他俩炒茶的时候火候把握的重要性。
一旦火候到了,不管有没有拉条成功,都要全部出锅。
否则太过干脆的绿茶就没了韧性,一碰就碎,也就没法储存和运输了。
所以说茶道如同棋道。
会炒生锅只是会下棋了,但如何把棋下好下精,则需要漫长的实践和积累,还需要有点天生的悟性。
炒熟锅也是这个道理,炒茶的师傅至少达到了段位棋手的级别,才能够堪当重任。
看着孙师傅的操作简直太简单了,同时控制着两口杀青的炒锅,在竹炒把悦耳的“沙沙”声里,原本已经遇热自然卷曲的叶片,瞬间完美的折叠在一起。
又像是在一片杂质当中分拣黄金的颗粒,塑形成功的叶片占据炒锅的一半,等待拉条塑形的占据了另一半。
然后就是此消彼长,火候一到即刻出锅,一切都做的恰到好处。
“师傅,你真是太厉害了,我啥时候才能学会你这样的炒茶本事啊?”
王世川由衷的赞叹道,师傅娴熟的技法令他望尘莫及。
“至少没有五六个茶季的操练,肯怕不行。世川,你也不要担心。啥时候你熟锅出来的片茶没有了多少碎末,基本上就可以出师了。你的那些小师弟都是这个水平,茶厂这两年卖出的茶叶也都是他们炒出来的。”
老茶师抓起一把冷却的叶片,放在眼底下满意的打量了一番。
能把冬天里又老又厚的茶树叶子,炒煸成蜂翅的形状,他这炒茶的功夫,确实够王世川学一辈子了。
师傅的宽慰也令他安心了不少,两年多摆摊卖茶的亲身经历,对于顾客买茶的需求倾向,王世川还是很熟悉的 。
但凡买茶送人的,对于茶叶的出产地与包装,都会有更高的要求。
买回去自家喝的口粮茶,顾客最在意的是茶水的口味和价格。
所以不管是送人还是自家喝,只要不是碎末茶或者明显的老粗茶、大叶茶,确实没有几个客人在绿茶的品相上太过较劲。
要求绿茶从制作到包装、到沏出的品相,完全的标准化,并以其来判断茶质的优劣,应该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了。
学徒的那个阶段,王世川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炒制的绿茶来招待熟人,请他们进行点评。
尽管他最初的作品都是败笔,茶汤苦涩品相凌乱,但收到的都是一大堆的奉承话,也令他很是受用。
卫兰在灶下负责火候,王世川在灶上主管炒作。
夫妻二人在绿茶杀青的环节,足足苦练了两个茶季,才达到了孙师傅所说的出师水准。
而每年谷雨纷飞的季节,真正能够妙手丹青,炒制出弥漫着岁月味道的上乘绿茶,王世川又用了将近十年的光阴。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才开始慢慢的懂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