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茶道传承(六)

岁月流歌 淮上文歌 1689 字 4个月前

卫兰的这个树下养殖业,当年就见到了收益。

在红石湾茶厂生意不景气的那两年,甚至一度成为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王世川闲暇的时间,每天还在跟着孙师傅学习制茶的技术。如今已经学到了拉老火,这也是绿茶装桶封存前的最后一步了。

孙师傅判断绿茶是否上乘,总是先放在鼻子下面闻闻味道,再把玩一番叶片的形状和颜色。

经他拉火炒制的绿茶,都是状如蜂翅,宝石绿的茶片上透着一层淡白色的茶霜,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板栗香味。

没有茶霜的绿茶,肯定不是上乘的好茶,这是一般的小白评价绿茶品质最直观的方式。

但市面上的茶霜,手工作假的也很多。

随着采茶、制茶工艺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从颜色到香味,厂家都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人工调配,外山茶拉到内山茶厂销售的情况也很常见。所以单纯凭借色、香、型这些外在的特质,来判断一种绿茶的优劣,对于一般的品茶人来说,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

好在各地绿茶基地的种植面积都在扩张,只要不过度追求绿茶的品相和包装,寻常的价格买到货真价实的口粮茶,在当下的茶市,已经是常态了。

王世川先前做过跑长途的白鹅生意,在禽蛋类的农产品销售这块,比一般的养殖户也有了更多的路子。去省城县城的市场和单位食堂转上一圈,他家茶园里出产的这些原生态老母鸡和土鸡蛋,也就不愁卖了。

这种茶树+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古已有之。

但在红石湾大队,把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通过资本的投入、规模化经营,变成了一门可以发家致富的大生意,王世川、卫兰夫妇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周围的山民都会隔三差五的过来取经,委托王世川代为销售一些家产的禽蛋,他也从来没有推脱过。红石湾茶厂能有今天,离不开周围父老乡亲的热心支持,该到自己为他们尽点薄力的时候了。

但王世川已经把制茶和经营茶园当做了余生的事业,无意在养殖业这一块投入更多的精力。

他于是找来了老车支书和红石湾大队班子的所有成员,建议由大队出面,组织村民们成立养殖合作社。

日常运营管理的模式与茶叶合作社一样,各家各户分散饲养,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和对外销售。

红石湾半封闭的山场环境,除了适合种茶外,也特别适合家禽养殖这样的树下经济。

包产到户已经三四年了,广大社员们基本上没有发家致富的好路子,身为父母官的老车支书正在为这事发愁呢。

所以王世川关于养殖合作社的提议,和他算是想到一块去了。亲自兼任合作社的主任,挨家挨户的动员山民们加入进来。

王世川先后在自家的茶园里,给合作社的社员们上了几次现场课,手把手的传授养殖经。还领着大伙去了趟县城和省城,两个地方的所有熟客,从此也成了合作社的共享资源。

去年老车书记找他商量筹建窑厂解决社员就业的事情,虽然因为财力不够未能成行,但这件事始终放在了王世川的心里。

所以大队养殖合作社的建成,也算是把这份人情给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