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零章 东南攻略(上)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603 字 4个月前

“哦?”沈默吃惊道:“那太厉害了。”戚继光一当兵就是四品的指挥佥事,俞大猷也是从百户开始干,对于半道从军的人来说十分不利,但人家刘显竟然比他俩都早干到左都督总兵官,这蹿升可够快的。饶有兴趣道:“方便讲讲你的经历吗?”

刘显却不觉着有什么好骄傲的,有些低沉道:“末将少读经书,稍通文义,后来家贫落魄,食不果腹,只能寄居在庙里,整曰受人白眼。本想一死百了,谁知却连断了三根上吊绳……”

沈默听他如此神奇的经历,不由叹道:“这是有神灵保佑啊。”他是信神的,要不他也来不到这个世界,只是自己没这个好命,可以向人倾吐心底的秘密。

“庙里的和尚也是这样说的。”刘显感激的笑笑道:“所以我就决心不死了,因为天生有一把子力气,又会舞枪弄棒,那年恰逢武举,便报名参加,倒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个武榜眼,后来授四川成都卫百户,跟着巡抚张中丞讨伐宜宾苗乱,从军陷阵,一阵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一战贼尽平。”

“得中丞大人赏识,晋升我为副千户,后来又随他转任广东巡抚,在广东剿匪、抗倭,累功晋升为指挥佥事,又被当时的两广总督张经看重,带下官来到浙江,任副总兵,再后来的事情,大人都知道了……”

沈默颔首赞道:“草堂兄文武双全,战功累累,实乃儒将骁将也,百年之后必然名垂青史,子孙后代引以为豪。”

“唉,”刘显喟叹道:“不过是安身立命罢了,儿孙们不怨我,给他们选了这条丘八路就行了。”

“这些年武将的地位确实不太正常。”沈默正色道:“但随着抗倭的胜利,你们的名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让人们重新尊敬起来。”说着沉声道:“一个国家要想兴盛,没有尚武精神是不行的,我朝国初,一扫八荒[],建立不世强国,靠的就是这种尚武精神!”

“那时候,武官的地位,可比现在高多了……”刘显悠然神往道:“开国三十六位公侯中,只有一人是文官,那时候武人在上,文官在……”说到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赶紧改口道:“那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这些年抑武重文更利于国家安定。”

“抑武重文是不对的,国家会过于文弱,难免重蹈两宋的覆辙;但武将不能掌握军权,不然盛唐覆灭的惨剧有可能重演。”沈默笑笑道:“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文官在掌握军权的同时,又不干扰武将的训练作战,同时大幅提高军队和军人的地位,这才是治疗沉疴的良药。”

刘显听得两眼发亮道:“要是真能这样,末将死都瞑目了。”

“这话说得,”沈默哈哈大笑道:“你得好好的活着,没有你们这些儒将加骁将,什么改变都是空谈。”

“为了大人这句话。”刘显心头火热道:“我也得多活两年。”

“哈哈,这才对嘛,喝茶喝茶……”沈默热情的招呼他道。

一阵看似无关紧要的攀谈,却让两人的关系拉得很近,这不光是沈默的功劳,刘显也体现出了强大的交际能力。

喝了几口茶,沈默终于回到正题道:“赣粤交接之处的三巢叛乱,为什么多年难以平定?”

“唉……”刘显心有余悸道:“所谓赣粤三巢,其实是指以广东和平、江西龙南、定南三县为犄角,方圆八百里的一块地方,那里穷山恶水尽刁民,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向来就是出反贼的地方。”说着叹口气道:“远的不说,就说五十年前正德年间,便有震惊全国的赣南叛乱,遍及赣南以及赣闽粤交界的山区,叛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久剿不定,后来还是朝廷派来阳明公,巡抚赣南漳泞,坐镇赣州剿匪,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计将其镇压;却也难免尸横遍野,至今那里还留着当年的杀人坑呢。”

沈默一听这竟然是王阳明曾经头疼过的问题,愈发感觉问题棘手了,低声问道:“这次是同一个地方吗?”

“是啊,定南县,和平县,这都是当年阳明公奏请设立的县治。”刘显道:“现在您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次叛乱,又为何持续这么多年,为何叛民的战斗力如此之强了吧?”

“嗯……”沈默默默点头,那是一片对朝廷满怀着仇恨土地,虽然那代人已经死绝了,但他们的儿孙不会忘记昔曰的仇恨,一旦有机会,一旦被触动,便会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他们会像父辈那样,建军队、结营寨,背靠着易守难攻的群山,向官府发动一拨又一拨的攻击,前赴后继,父死子替,不会有丝毫迟疑。

“如果阳明公能在那里多干几年,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叛乱。”刘显感叹道:“但他很快就被调离了赣南,仇恨还未来得及化解,便变成了种子,终于在十年前重新爆发,李文彪、赖清规、谢允樟这些人,与当年的蓝天凤、谢志山没有任何区别,其中谢允樟还是谢志山的遗腹子,逃过了满门抄斩,又来祸害朝廷了。”

“站在人家的角度,”感到气氛实在压抑,沈默故作轻松道:“那是在为父报仇。”

“是啊。”刘显点头道:“这些人就是打着报仇的旗号,特别容易聚起手下,且不是一般的彪悍。说来惭愧,当年下官在广东时,便跟岑冈的李文彪交过手,虽然未尝败绩,却也没奈他们何,想不到这些年过去了,竟然让他们越演越烈,已经占领了广东和平、龙川、兴宁和江西龙南、信丰、安远等十五个县,其势力已经远远超过正德年间那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