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很好奇,但沈默不让看,郑若曾也不给看。
郑若曾不是个不知轻重的人,他没忘了自己昨夜里都说了什么,当然知道沈默的回答,很可能会大逆不道,所以他揣着那盒子,也不敢回家,干脆让他连襟,在府衙里给找了个院子,锁起门来不再露面。
“什么东西神神秘秘的?”归有光小声嘟囔一句,便把疑问深埋在心底,他知道两人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原因。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当天晚上,沈默马不停蹄的奔向了苏州工学院,在那里,苏州研究院兼苏州工学院的双料院长,已经迫不及待了。
苏州工学院,位于苏州城东南一角的石皮巷,这里原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的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巷’,因嫌其不雅,故以拆字法称‘石皮巷’。
但那都是老黄历了,这些年苏州飞速发展,富商云集,早超过了两京、杭州,成为天下一等一的风流富贵之地,说是寸土寸金也毫不夸张;那么多的商号想要进驻苏州,那么多的有钱人想要城内置业,但苏州就那么大点地方,还被‘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占了大半,怎么安排这些刚需,就成了考量苏州官府的难题。
其实在沈默担任苏松巡抚时,便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兴建需求,但他对在苏州大规模改扩建很不感冒,给出了三条批示曰:第一,无论何人、以何种理由,苏州城古迹名园不能拆、人文风貌不能改;第二,你情我愿才能拆,胆敢以势压人强拆者,严惩不贷;第三,购置产业请往东去,新建的上海城又大又宽敞,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各项配套设施世界一流,就不要打老苏州的主意了。
沈默的想法很明晰,首先随着上海城的兴起,东南经济中心将毫无疑问的东移,上海会取代苏州,成为东南乃至大明经济的领头羊;虽然苏州仍会是往内地转运的重要商埠,但已经没必要大兴土木了……在他的规划蓝图上,上海作为经济中心,苏州作为人文中心,两城交相呼应,成为照亮大明的双子星。
在他看来,作为人文中心,不在于城市有多繁华,而在于底蕴的雄厚和内涵的丰富,所以他对苏州的愿景是,在保持历史风貌上,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下功夫,而不是整曰造园建馆!
但他有他的思路,大家有大家的想法,三令五申也没法阻止各种商铺、宅院、会所、园墅、馆阁,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州城中冒出来,让沈默倍感无奈。其实也不是大家故意忤逆他,事实上,再也找不出比他更有威信的巡抚大人了,只是人都有凑热闹的爱好……上海城的美好未来,大家都知道,可人毕竟活在当下吧?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止那几个外国翻译把苏州当做天堂,明朝本国的富商缙绅,也迷恋这天下第一等的风流富贵之地。
而且上海城本身的吸引力还是欠佳,毕竟是个新兴的港口商贸城市,人流巨大、鱼龙混杂,最不缺的是亡命之徒,最缺少的是那份高贵的底蕴,这让喜好享受的大明贵人们,在做选择时一点都不困难。
对此沈默也没什么办法,他就是权威再强,也不可能派人在街上盯着,谁盖房子就抓谁,只能反复重申禁令,并祈求不要出什么乱子。
但乱子该出一定会出,而且就出在了这石皮巷。方才说过,这一代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聚居的棚户区,原先财主们是不会涉足的,可苏州城的地方有限,在连番兴建之下,好地皮早已告罄。一些有眼光的大家户便盯上了石皮巷、相王弄一带的贫民区……这里的地价比别处低了数倍也无人问津,不过是因为环境不太好,没人愿意在穷人窝里住下而已。
可若是逆向来看,如果把穷人都迁出去,把这片城区重建,再改造一番,定然立马连翻带滚的升值,保准赚得盆满钵满,想想就让人激动。而且这些富有商业眼光的大老爷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魄力,可以支持他们想到做到。
于是几个大家主一合计,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不过因为担心引起沈默的不快,他们只敢暗中收购贫民区的房产;严格保密还有好处,是可以很低的价格收到穷人手里的地契,到时候风声一放出来,那些穷鬼们,肯定会坐地起价的。
而沈默当时全神贯注的筹建上海城,竟真得让他们浑水摸鱼,一直没有察觉。终于,在他奉旨回京几个月后,这个蓄谋已久的大项目,彻底浮出了水面。
已经吸饱了筹码的几家大户,串联了另外十几家,联合高调宣布,成立‘新苏商号’,并将旧城改造项目和盘托出,以购得的六百多张房契作抵押,向苏州证交所申请发行债券,募集改建资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许诺偿付的不是利息,而是商号未来的收益。
这种带着股票姓质的债券,证明了只要有合适的机制,凭中国人的智慧,不需任何人指点,就会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