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一片沼泽一片沼泽的挖,挖出来的淤泥就先堆在岸边,留着种树种菜用。

起初大家伙只是想挖淤泥,没想到挖着挖着,发现淤泥里的鱼真不少,鲤鱼草鱼也有,最多的是黄鳝和泥鳅,在船舱里黑乎乎的淤泥里胡乱蹦 ,溅得大伙满脸都是泥点。

没有人嫌脏,全都兴奋地大喊大叫:“妈呀,今天有口福了。”

于是,大家开始分工,有人挖泥,有人捞鱼。

一盆盆的泥鳅和黄鳝端上岸,被火速运送到猪场伙房。

顾立春想了想,说道:“端三盆鱼送到食堂去。剩下地发给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众人没有异议。

一上午的时间,他们只挖了一小片沼泽地和浅塘。顾立春也不急,反正这块也不是今年的主业,只是顺便的事,能做多少算多少。

中午,五场的食堂意外加了两道菜,豆腐炖泥鳅、大蒜烧鳝鱼,两道荤菜只收素菜的菜票,食堂的小黑板上还特意加了一句话:鳝鱼泥鳅由五场农牧科顾立春所送。

大家是一阵疯抢,抢到的人一边吃着鱼一边议论:“这个小顾从哪儿弄那么多泥鳅和鳝鱼?”

有消息灵通地说道:“这事我知道,农牧科的人不正在清理沼泽地那边的淤泥吗?听说要养鱼养鸭,肯定是从那儿弄到鱼的。”

听的人震惊了:“清理淤泥还能捞鱼?”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于是,当天午饭后,沼泽地那边哗啦啦来了一大群义务劳动的。还有人自带工具,铁锹、水桶、盆子都拎上来了。

顾立春望着大家伙,脸上露出感激地笑容:“谢谢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来义务帮忙,你们真是觉悟高的好同志,来来,我给你们分配一下任务。”

两个小时后,众人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他们不但带走了泥鳅和鳝鱼,还带了一身泥。每个人是又累又高兴。

从这天起,来义务帮忙的人络绎不绝,不但有五场的,还有别的分场的。这极大地加快了清淤的进度。三天后,顾立春他们已经清理了一大片泥塘,第一批鱼苗成功投放。

接着第二批鱼苗也送来了,第三次送来的是鸭苗,毛茸茸、黄澄澄的小鸭子,看得大家的心都软了。他们用草席围成一个大圆圈,把小鸭子们放在里面,用麦麸玉米面拌上切碎的蒲公英和青草喂它们。等它们略大些,就可以放养了。

顾立春在做这些的时候,还听到了从四场那边传来的消息,有关江穆的。原来四场种完苜蓿后就开始到处找销路,江穆利用人脉找到京郊奶牛场那边,那边的人答应下来考察,四场的人是严阵以待。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就不断地有人跑来告诉顾立春他们。

还有很多人在等着看五场的笑话,农牧科的人也有些忧心忡忡。

顾立春对此是一脸淡然:“反正咱们的苜蓿不愁销路,你们有什么可愁的。”

小康就道:“顾哥,我就是为你打抱不平,明明是你先提出种苜蓿的,你种出来之前,他们笑话咱们,打击咱们。种好了,就有人来占便宜,四场的最不要脸,现在把咱们的法子学了去,又请什么京城奶牛场的人,还得意洋洋地炫耀,忒不要脸了。”

顾立春笑着安慰小康:“你等着瞧吧,京郊奶牛场的人未必会买他们的苜蓿。”

人脉是很重要,可是东西本身的质量更重要。

他问过孟念群,四场的苜蓿长得很一般,质量连中等标准都达不到。

果真如顾立春所料,京郊奶牛场的人转了一圈下来,直皱眉头,他们很不满意四场的苜蓿,质量不行,长得蔫蔫的。

他们听说五分场也有苜蓿,而且已经收割过一茬,省城奶牛场的人买了一回,他们就动了心思,打算过去看一看。

当刘科长和江穆一听到他们的打算时,脸都黑了。

他们费劲巴拉地把人弄来,结果人家要去五场,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而且,五场的苜蓿种得怎么样,他们心里很清楚,要是这帮人去了一对比,会更瞧不上他们四场的苜蓿。

坚决不让他们去,两人尽管有心阻挠,但又不能明说,只能暗戳戳地找一堆借口。

一说太远不方便过去,二说五场的人不欢迎外人去,反正只要能用上的理由都扯出来了。

他们越是这样,京郊考察团就越想去。他们没有通过四场的人,而是决定自己去五场考察。场区招待所建在红河农场最中心的镇上,交通四通八达,每天都有拖拉机和大卡车开往各个分场,拦车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四个人又穿着京郊奶牛场的工作制服,大家对他们更是优待。

当考察团看到五场那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紫花苜蓿时,不由得激动了起来。这样的苜蓿才是他们想找的,四场跟这里的一比,那就是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