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曾公公道,“可后宫倾轧就是如此,这么多年了,您见过太多说不清的事情了。
贵妃娘娘若能脱身,是她自己有本事,几个儿子有能耐。
若翻不了身,那是气数尽了,您硬帮她一回,也会有下一回。
后宫就是个靠本事的地方。”
皇太后苦笑,这些道理都是她这么多年的立身之本,她从中宫到皇太后,现在是安稳了,当年一样有惊心动魄的时候。
要是她凑热闹,什么人、什么忙都帮,只怕自己都早就折在其中了。
哪里还能坐在这儿。
正如她对谢皇后,扶过,最终也放弃扶了。
她是长辈,肯定走在皇后之前,她帮不到一辈子。
人各有志,谢皇后不争,她这个老太婆再强压着,也是彼此遭罪。
“哀家不是为了虞氏,”皇太后道,“哀家是为了几个孙儿!哀家觉得这事儿怪着呢,不对,应该说,很早之前就怪了。”
向嬷嬷与曾公公对视了一眼。
不说前朝大臣,便是皇太后自己,都数次催促圣上立太子。
皇太后偏向孙睿,不管她如何看待虞贵妃,起码孙睿这个皇孙还是有些能耐的,圣上带在身边这么些年,他一枝独秀。
后来,孙祈和孙宣也参与进来。
皇太后对如此局面,心中颇有质疑,她经历过先帝登基时的混乱,自然想避免那样的局面。
她跟圣上说过,长也好、贤也好,要先立。
只是这几年间,提了几次,搁了几次。
最近的那一回,孙睿已然胜券在握了,偏出了赵方史的案子。
时机如此巧合,皇太后私下嘀咕过,也借着机会探过三公的口风,那几位老臣说得模棱两可,但其中语句,今日想来,是说孙睿无望,因为圣上恐不喜。
这句“不喜”,就是今日之事的最大矛盾之处!
孙祈、孙宣收门客,拉拢布局,可大臣们、尤其是三公和六部打头的那些,还是偏向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