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鹊桥

见白衣男子选好了花灯,老妇人收好了碎银,将红线牢牢地缠在了花灯翘起的一角处,递到他手里头,细细叮嘱道:“将这花灯给心意的人,若是他收下了,就把红线取下来,绕在手腕上,意喻永结同心——看到底下的河了吗?挑个水波平稳的地方去放花灯。”

聂秋认真地听完了,向老妇人点点头,拿过花灯,转身走向了方岐生。

然后他才发现,方岐生的不远处,有好几个小姑娘推推搡搡地想要过去,结果都怕他身上的那股子冷意,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半天都分不出个先后来。

那他就只好趁虚而入,捷足先登了。

聂秋解下花灯翘角处的红线,走到方岐生的面前,问:“你相信他们所说的吗?”

方岐生状似无意地向他身后看了看,先前那些人果然打消了念头,一个个垂头丧气的,于是他满意地收回了视线,抬手去取聂秋手里的红线,牵住一端,把红线从他指缝中抽出来,草草地往手上一缠,算是收下了,“寓意总归是好的。”

既然收下红线,那就是同意了。

紧接着,他们就准备结伴去河边放花灯。

方岐生将六角花灯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没觉得做得有多么精致,花灯的纸面上画着很粗糙的图案,剩下一面是空白的,应该是为了方便他们在上面题字。

他抬起手臂的时候,袖口就顺势往臂弯处滑,显出缠在手腕上的红线来,绕了一圈又一圈,松松散散的,横卧在他玄黑色的护腕上,扎眼得很。

聂秋认为先前老妇人的那句“永结同心”还是很有道理的。

至少当他看见这根长长的红线时,就真切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特殊了。

河畔有专门题字的地方,排了长长的队伍,要是不想等,可以先去拿那几支备用的毛笔,自己在花灯上面题字。

聂秋和方岐生的字写得都还算不错,所以就直接拿了毛笔过来写。

结果把蘸了墨汁的毛笔拿到手里的时候,方岐生捧着花灯,聂秋拿着毛笔,两个人思索了半晌,才发现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到底要往上面写什么。

写两个人的名字?

不久后聂秋就该被朝廷通缉了,花灯若是被有心人捡到可就麻烦了。

写一句情诗?

那未免太过寻常,毕竟这河面上尽是写了情诗的花灯。

实在想不出个名堂来,聂秋沉思了很久,抬起眼睛去看方岐生,“你有什么主意吗?”

方岐生思索片刻,视线从聂秋的身上扫过,忽然停在了他腰间的含霜刀上。

“不如这样。”他的指节碰了碰长刀,发出极为不明显的响声,“霜刀……”

聂秋恍然明白了方岐生的意思,瞧着他背上的剑匣,挨个看过去,从景明到池莲,从残风到乍雪,看过了四季轮转,顺着方岐生的意思,接话道:“风剑。”

“正巧,残风是对应了秋。”方岐生说着,接过聂秋手中的毛笔,点在花灯上。

落笔转锋,提笔收势。墨迹晕染,留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霜刀风剑。

作者有话要说:“清秋朗月”选自李白的“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

“枕星照雪”不是成语,我实在没找到合适的词儿,只好现编了一个,大家随便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