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九千岁(绣生) 绣生 1944 字 4个月前

“除了我,还有谁?”

卫西河笑看着他,一根根掰开他的手指头,眼底盈满恶意:“如今只不过是开始罢了。不只是你,你那些妻妾、儿女,都会为卫府陪葬。”

他眼神之阴冷,语气之冷酷,叫柯守信下意识退后两步,咬着牙道:“早知如此,当日我就不该心软留你!”

卫西河嗤了一声:“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清明将至,我必提你项上人头,去祭祖父和母亲。”

话罢,他掸了掸衣袍上的尘灰,在周悬的搀扶下,挺直了腰背,一步一步走出了这座困了他五年的牢笼。

卫家投了太子的消息很快就在各家传开,尤其是曹峰等人去找柯守信打探消息回来后就推病不见客之举,更叫一干人心中打起了鼓。

不少人心中已经开始动摇。

尤其是万有良被羁押不过五日,就又听说总兵官关海山也被缉拿归案。

他原本躲在卫所里,以为可以暂时避过一劫,却不料太子派了四卫营精兵前去缉拿。关海山反抗未果,反被斩了一条胳膊,关进了天津卫城的大牢。

关海山身为天津卫总官兵,乃二品大员。若不是有了确凿证据,太子绝不会如此行事。

一时间天津卫人心惶惶。

而殷承玉的离间之计也终于起了效用,接连有人暗中前来自首,呈上历年私盐账册,愿转为污点证人,只求从轻发落。

一箱箱的私盐账册被送到了方正克处。

人证、物证确凿。

殷承玉抵达天津卫一个月后,私盐案终于正式开始审理,巡盐御史方正克为此案主审官。

而殷承玉此时,则忙着另一件事——防备大沽口海寇来袭。

按照那海寇小头目的招供,他们在配合关海山完成了吓唬“麻烦”的任务之后,便会留在大沽口,方便两日后接应大批海寇登岸。

天津卫海防松懈,军队惫懒。关海山这个总兵官又带头勾结海寇,纵容海寇船只往来,致使这些海寇登岸已成常律。

他们不仅会在岸上烧杀劫掠,还会将海上运回的货物售给天津卫的商贩,由其销往各地,换取大笔银钱和物资。

因有利可图,不少商贩和当地百姓自愿成了海寇的耳目,为了防止关海山出事的消息走漏,殷承玉命人走水路自广宁卫调兵支援,撤离了整个大沽口的百姓。

如今大沽口只剩下一座空城,而城中生活的“百姓”则是兵士所扮。

只等海寇登岸。

*

两日后,一切都已布置妥当。

广宁卫指挥使肖同光随殷承玉一道坐镇大沽口。

“殿下确定那伙海寇今日会登岸?”

此次调兵肖同光也是冒了风险的,若不是他一向敬佩殷承玉品行,信上殷承玉又言辞恳切求援,换了旁人,没有兵部文书,他绝不会贸然同意调兵。

天津卫本身就有驻兵五六千人,更别说下头的千户所百户所等,兵力十分充足,左右又有辽东、山东护卫,便是有小波海寇,也当能自行解决。

只是殷承玉来信时说天津卫总官兵勾结海寇,数日后海寇将要登岸,卫所上下却无可信之人。为防走漏风声,只能从旁处调兵。

肖同光几经思虑,这才冒险调兵前来支援。

“不确定。”殷承玉摇摇头:“消息是从捉拿归案的小头目口中所知,孤也不确定这中间会不会有变故。但海寇猖獗已久,孤既听闻了消息,便不能置之不理。”

他拍了拍肖同光的肩膀,笑道:“肖指挥使放心,若是出了岔子,孤一肩担着就是。”

说罢他背着手上前,通过千里镜观看海面情形。

此时海面平静,并不见有船只航行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