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光。

看电视的是三位老人:张援朝和他的两个老邻居杨晋文和苗福全,他们都巳

年过七十,虽说不上老态龙钟,也都是真正的老人了,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对他

们而言都是一种负担,而对现实他们又无能为力,唯一的选择就是什么都不想地

在这非常岁月里安度晚年了。

这时,张援朝的儿子张卫明领着孙子张延走进家门,他拿出一个纸袋说:“爸,

我把你们的粮卡和第一批粮票领回来了。”张卫明说着,首先从纸袋中把一摞粮

票拿出来,递给父亲。

“哦,和那时的一样啊。”杨晋文在旁边看着说。

“回来了,又回来了。”张援朝接过粮票感慨地自语道。

“这是钱吗?”小延延看着那摞花花绿绿的小纸片说。

张援朝对孙子说:“不是钱,孩子,但以后买定量以外的粮食,像面包蛋糕

什么的,还有去饭店吃饭,都得拿它和钱一起花才行。”

“这个和那时可不一样了,”张卫明拿出一张ic 卡,“这是粮食定量卡。”

“定量都是多少啊?”

“我是215 公斤,也就是43 斤,晓虹和你们都是37 斤,延延21 斤。”

“和那时差不多。”老张说。

“一个月这么多应该够的。”杨晋文说。

张卫明摇摇头说,“杨老师啊,您可是那时过来的人,都忘了?现在倒是够,

可很快副食就少了,买菜买肉都要号票,这点粮食还真不够吃呢!”

“没那么严重,”苗福全摆摆手说,“这日子我们几十年前就过过,饿不着的,

别说了,看电视。”

“唉,可能马上要用工业券(1)了。”张援朝说着,把粮票和定量卡扔到桌子

上,转向电视。1国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购买大件电器等商品所用的凭证。

屏幕上,那个圆柱形运载舱从基座升起,飞快加速,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中,

由于看不到导轨,它好像是自己飞升而上的。运载舱的最高速度能达到每小时

500 公里,即使这样,到达太空电梯的同步轨道终点站也需68 小时。镜头转换

到安装在运载舱底部的摄像机撮下的画面,60 厘米宽的导轨占据了画面相当大

的一部分,由于表面光滑,几乎看不出运动,只有导轨上转瞬即逝的标度才显示

出摄像机上升的速度。导轨在向下延伸中很快变细消失,但在它所指的遥远下方,

“凡尔纳岛”呈现出完整的轮廓,仿佛是被吊在导轨下端的一个大盘子。

杨晋文想起了什么,“我给你们俩看一件稀罕东西。”他说着站起身,迈着已

经不太利落的步子走出去。可能是回了趟自家,他很快又回来了,把一片烟盒大

小的薄片放在桌子上。张援朝拿起来看了看,那东西呈灰色,半透明,分量很轻,

像手指甲盖。“这就是建造天梯的材料!”老杨说。

“好啊,你儿子竟然偷拿公家的战略物资。”苗福全指着薄片说。

“剩下的边角料而已,据他说,建造天梯时这东西成千上万吨地向太空发射,

在那里做成导轨后再从轨道上垂下来马上,太空旅行就平民化了,我还托儿子

联系了一桩这方面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