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无论公私,朕都要对你负责始终,你明白吗?”
方苞有什么不明白的,他太明白了!康熙皇帝的决策过程。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有哪一点不是方苞亲眼目睹,亲自参与的?对于这位皇上,方苞可以说是知之甚深。他也明白,刚才的这番话,是雍正不能不说的。方苞更清楚,皇上的话有一半是真的,却有一半是假的。说真,就是雍正自己连做梦都在想着当皇帝,不但自己想当,而且更想让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来做皇帝。要是不想,他当初还和阿哥们争的什么劲儿?说假,是指雍正刚才那“把朕推到火炉上”,“要朕的儿子也来受这份煎熬”的话。那是货真价实的假撇清,是做了样子让别人看,说出口来要别人听的。不过,方苞现在既然来到这是非圈里,也不能一见面就揭穿它。再说,揭穿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方苞稍一思量,便回答说:“皇上如此推诚相见,臣怎敢不以愚钝之才,为皇上效鞍马之劳?但臣毕竟是已近花甲的人了,黄花昨日已去,夕阳昏月将至。臣恐怕误了皇上孜孜求治之心啊——曾记得圣上藩邸之中大有人才,何不选拔上来,帮助皇上在上书房里办些差使呢?”
方苞的话,雍正皇上也是一听就明,他这指的是邬思道。是的,邬思道确实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雍正却有三不能用。其一,就是雍正认为邬思道在帮助自己夺取皇位时,已经累得心力交瘁,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建树了;其二,邬思道过去为四王爷尽力时,一直是隐姓埋名的,因为他曾经受过朝廷的通缉。雍正登基之后,突然启用他,肯定会遭到别人的攻击;其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邬思道手里掌握的有关雍正的机密太多了。不杀他已是宽典厚恩了,怎么还能再用他?小用,他会觉得屈才;大用,他又会给自己掣肘。但是,雍正也知道,这三条理由,哪一条也不能明说。所以,他也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便说:“先生所见虽然不错,但原来藩邸旧人,朕已用了不少了。年羹尧现在当着大将军,戴铎在作着福建按察使,就连李卫,也已做到了布政使。朕一向提倡天下为公,可又一直在用朕的旧人。让这些人都成了出将入相的人物,后人将会怎样评价朕的政绩?再说邬思道身有残疾,也不便让他在朝里做官。唉,朕也有自己的难处啊!方先生,朕今日向你交了底,望你能体谅朕心。”他正在滔滔不绝地说着,一回头,见太监们已经抬着御膳桌子进来了,便亲切地向方苞招呼一声:“哦,咱们只顾了说话,瞧,是进膳的时候了,方先生,请,咱们边吃边谈吧。”
这桌御膳是特为方苞准备的,虽然说不上是皇宫大筵,可也足够丰盛了,雍正皇帝让方苞坐在自己身边,还不断地用筷子指着一道道的菜说:“请啊,方先生,不要客气嘛。咱们君臣难得有机会在一起进膳。你爱吃什么,就尽管吃呀。”
和皇上一起进膳,方苞可不是头一回。当初康熙皇上在世时,他经常能得到这个荣幸。康熙皇帝是位十分体贴下属的君王,他知道,让谁和皇上同坐,他也不敢放胆吃。所以总是单独为方苞开上一席,好让他吃得畅快。今天可好,这位新君让自己坐在他的身边,两人又挨得这样近,而且这位皇帝又是个脸色说变就变的冷面王,方苞能吃得下去吗?他恭谨地欠着身子坐下。一边回答着雍正的问话,一边小心翼翼地动筷子。心里还在不停地打着算盘,生怕给皇上一个坏印象。这不是吃饭,这简直是活受罪!雍正平日的膳食非常简单,吃得既少,还不爱荤腥油腻。方苞才刚吃了一点,皇上已经要漱口了。方苞一见这情景,连忙起身就要谢恩,却被雍正一笑拦住了:“方先生,朕知道你还没吃饱哪。先帝在时,常常开玩笑说,‘别人是心宽体胖,可方苞却是体不胖而心宽。他是位放开肚皮吃饭,立定脚跟做人的君子’。今天这膳食是专为你预备的,并不合朕的胃口,所以朕不能陪你了。朕到里边去看折子,你能吃就多吃些。要不,糟踏了不也是可惜嘛。”
雍正说完就抽身进去了,方苞这才放下了心。说实话,他今天早晨因为赶着进宫没有吃好,还真是饿了。皇上一走,方苞如释重负。连三赶二地扒拉了几口,就忙放下筷子,进去谢恩了。雍正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说:“方先生,吃好了吗?请坐下,朕马上就完。”
方苞谢恩入座,心里却在想:好,还是当年那份勤勉。嗯,算得上个好皇帝!是的,从方苞见到雍正皇帝到现在,他所得到的印象都是很好的。他们之间的谈话,也可以说是坦率和真诚的。尽管方苞初来时的疑惧并没完全消失,但雍正却用自己的行动,使方苞对他多了几分信心。
小太监进来请旨,说马齐、隆科多和李卫、田文镜、杨名时以及孙嘉淦,都正在外边等着请见皇上。雍正放下笔来,揉揉手腕,高兴地说:“好啊,传他们进来。先生你只管坐着别动,也无需和他们见礼。”方苞听了心中又是一动:哦,今天来的正是铸钱、山西和科考三个轰动全国大案的官吏,看来是要我帮皇帝说话了。可是,皇上既然没有明说,我又怎么能随便开口呢?
一群臣子列队进内,向皇上叩见行礼。大家都看到了端坐在皇帝身边的方苞。可是,大家却并不认识,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资格和皇上一起端坐受礼。只有马齐,因原来就是上书房大臣,曾经见到过方苞。可是,也只敢和方老先生四目相交,算是打了招呼,却不敢冒然说话。雍正今天似乎是心情很好,笑着对从大臣说:“好好好,今天三路诸侯齐到,也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孟津会’了。李卫,你是这三个案件掌总的,你就先说说吧。”
“扎!”
李卫答应一声,从靴页子里抽出一份折子来。不过,方苞却不知道,李卫所看的却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奏折”。他看的,是他自己画出来。别人谁都不懂的图。那上面,全都是各种各样的记号。有的地方是个人头,有的地方却像是一个大瓜。可就这鬼画符似的图画,李卫眼睛瞄着,嘴上说着,竟然也把这三大案件说了个明明白白,一丝不爽。
雍正一句也没有插言,一直等到李卫说完了才问:“完了吗?”
“回皇上,奴才说完了。”
“诺敏是什么处分?”
“回万岁话,奴才等拟定的是腰斩。”
“张廷璐呢?”
“他和诺敏有所不同。奴才和图里琛又按皇上的旨意议了一下,觉得这是个受贿贪墨、科场舞弊的案子,更应该从重处分,所以定为凌迟。”
雍正在思考着,好大一会没有说话。突然,他回过头来问方苞:“先生,你看他们拟的罪名合适吗?”
方苞略一欠身答道:“万岁,臣以为定得都太重了些。”
“嗯?”
“万岁以严刑竣法来改革吏治的本意,臣以为切中时弊。”他向李卫看了一眼又说,“但他们没有体察万岁的初衷,定得重了些。比如诺敏的罪,显而易见是受了下属的撺掇,才上下勾连,通同作弊的。他的主要罪状是欺蒙君上,袒护下属。现在既然放过他的下属,对诺敏的量刑似也应该从轻。为了给朝廷稍存脸面,应判‘赐自尽’更为合适;张廷璐一案并未审明。为整饬吏治,杀一儆百,对此案从重从快,这想法是好的。但纳贿并非十恶不赦之罪,与叛上谋逆是有区别的。如果给他定了凌迟,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以后真的有人称兵造反,当如何处置呢?所以臣以为,定为腰斩足矣。”
雍正皇上暗自称赞:好,方苞不愧大家,说出话来真有画龙点睛的功效。而其中最让雍正感到得体的是两句话:第一句“给朝廷稍存脸面”。雍正心里明白,方苞指的是皇上刚刚表彰了诺敏是“天下第一抚臣”,转脸就又把他处以腰斩,确实是让皇上没法下台;第二句,方苞说的“此案并未审明”,更是一针见血。以“并未审明”之罪加以极刑,也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李卫在一旁听了,心中也是极为佩服:嘿,这老头儿,还真有两下子!马齐也从案件审理中大约知道,这里面是戏中有戏的。但他久经大难,早就心止如水了。在这种场合里,更是一言也不肯多说。隆科多听到方苞说什么“谋逆”、“造反”之类的话,心里就有点发虚。他也是只能老实地听,却不敢多说一句。
可这里面还有个刺儿头,就是那个孙嘉淦。在铸钱大案里,孙嘉淦先是受了申斥,继而又升了官职,他有点浮燥了。此时他见房里人都沉默不语,就上前跪了跪说话了:“万岁,不能这样!方老先生的大作,臣是从小就读过的,也从中受益匪浅。可今天聆听他的这番言论,却又大失所望!请问方先生,您既然说‘案子并未审明’,就该要求查个水落石出,然后分别等次,按律严究。怎么能这样稀里糊涂的就说要结案呢?”
方苞没想到雍正身边还有这样大胆的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孙嘉淦,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直看得孙嘉淦心里有点发毛了,才微微笑了笑说:“好,说得好。你既然称我为‘老先生’,我也就不客气地叫你一声‘后生小子’了。你只懂得一个‘执法要严’,可你却不懂在情、理、法这三个字中,还有经有权,各不相同,而在衡量时又要分出轻重、缓急来。天下之大,道藏之深,不是一句话能够概括的,也不是用一把尺子能够量准的。就用你自己经历过的事来说吧,圣上采用了你的铸钱之法,却又曾贬降了你的官职,你难道不能从其中悟出来一点道理吗?”
所以,无论公私,朕都要对你负责始终,你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