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对着两个儿子说道:“我大明朝未来的赋税、实业都要靠这些商贾来撑起,这方面指望那些士子是指望不上的,你制定再严格的条规都没什么用,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多严格的条规,这些人都能找到漏洞。”
“所以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做。”
“但凡与钱打交道的事,就大胆交给商贾去做。”
“这些商贾生来就与钱打交道,说到营利算计,没人比他们更精明,有他们盯着,才能将朝廷的每一分钱用到实处。”
说到这里一顿,崇祯又举例说:“就比如说漕运,太祖高皇帝派徐达北伐,还有成祖文皇帝先后五征蒙古,当时并无漕运总督衙门,但是太祖和成祖从来就没有缺过粮!”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开中法,靠的就是商人,正是因为有这些盐商,我大明才得以最少的财力将最多的粮食运到边镇,保证了北伐中原及五征蒙古的军粮供应。”
“后来因为勋贵滥支盐引,开中法废弛,京师和边镇只能依赖漕运输粮,从此我大明边镇和京师的粮食就没宽裕过!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漕运效率低到令人发指,朝廷花费同样的财力所能输送的粮食甚至不及商人一半!”
朱慈烺道:“漕运之弊确实严重,父皇此前在徐州亦深受其害,路振飞也是因为忍受不了漕运的低效,所以才绕过南直各府直接向粮商购粮,最后却反而惹怒那些人,若不是父皇及时出手相助,此刻只怕早就被罢职返乡了。”
“所以啊。”崇祯道,“等将来北伐之时,粮饷以及辎重的办采和运输肯定是指望不上漕运的,还是指望商贾来承担更靠谱些。”
关于这点,其实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
借助红顶商人办粮饷,确实比官府高效。
胡雪岩之于左宗棠,盛宣怀之于李鸿章,就是如此。
既然有现成的成功范例在,崇祯就没有理由不学习。
像四渡赤水这样的神仙仗普通人学不来,官督商办却是不难。
朱慈烺眉头微蹙说:“但是商贾重利轻义,会不会以次充好呢?比如军粮,他们会不会采买霉烂的米麦充好米?又比如火器,他们会不会在暗中克扣铁料?致使营造的鸟铳或者火炮有炸膛之虑?儿臣以为不可不防啊。”
崇祯点头:“烺儿你的担心是对的,所以还需要给商贾定标准。”
朱慈烺道:“定标准?父皇所说的定标准,是不是指的立规矩?”
“不一样。”崇祯道,“立规矩针对的是人,定标准只针对货物,比如说军粮的采办,就可以给粮商定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不得有石子以及老鼠屎等杂质,不得霉烂变质等等,又比如火器,也可以制定明确的标准,铳管内外径必须得一致,同一批火器的炸膛率不得超过多少等等,如果达不到朝廷的标准,就要更换商贾甚至罚钱。”
朱慈炯道:“可以给商人定标准,也可以给官员匠户定标准啊,同样道理,也可以给漕运总督衙门还有运军定一个明确标准,那么所有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没用的。”崇祯摇头说,“把事务交给商人去办,确定标准之后只需验货,而不需要朝廷管人,但把事务交给漕运衙门这样的官府机构去办,除了验货你还需要管人,人才是最难管理的,所以往往很难管理好,所以办事的效率就低。”
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单纯官办和官督民办的区别。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利润的驱动力,一个没有利润的驱动力。
商人为了追求利润,会想方设法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官府没有这个驱动力,官员们更多的会考虑省事、安全以及同僚间的和睦,和光同尘。
所以朱元章北伐和朱棣五征蒙古没有缺过粮,但是自从有了漕运衙门,京师和北方边镇的粮食供应反而不宽裕,所以从商人手中购买火器质量都挺好,但是自从内廷兵仗局和工部兵器局自己打造虎蹲炮、佛郎机炮及红夷大炮之后,质量就变得十分堪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越来越堪忧。
朱慈烺若有所思道:“这么说来,都是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