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巴尔干半岛突变

奥匈帝国高层认为此时俄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远东地区的战场被打的节节败退,俄国人口基数庞大,本是不会缺少兵员的,可为什么他们要在巴尔干半岛强征壮丁?这个肯定不用多想,一定是前线打的太惨了,俄军损失太大,不得不采取这种办法去弥补人员上的不足。

既然俄国已经不行了,那还怕个毛啊?奥匈帝国高层大手一挥,直接命令当地指挥官派人前去找俄军讨要说法,然而俄军却死不承认,反而一口咬定奥匈敌国无故击杀他们的一队士兵,反过来向奥匈帝国讨要说法。

双方会面更是剑拔弩张,叫骂声一片,但好在双方还算是克制,并没有当场动手,不过在反回军营之后,前去讨要说法的军官和士兵却浑身是伤,当然,不是什么枪伤,而是被人拳打脚踢的伤痕,衣服全部碎裂,武器装备全部丢失。

于是,早有准备的奥匈帝国立即集结了二十万军队,于3月27日进入俄国控制的区域,理由是接受斯拉夫人的请求,以及俄军杀害奥匈帝国军官,拳打将士,强行缴械。

有着当地斯拉夫人支持的奥匈帝国,取得胜利自然是水到渠成,俄军无论到哪里,很快都会有人将俄军的情况转报给奥军,截至四月七日,双方开战短短十天的时间,俄军损失惨重,被歼灭的,被俘虏的兵力更是直接达到了俄国驻军的一半,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俄军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

而一直对俄国有矛盾的奥斯曼帝国,也趁机派军进入保加利亚,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彻底的失去了话语权,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则是瓜分了原本俄国占领的地盘。

将俄国从巴尔干半岛给清理出去,表面上看只是一次地区性的局势变化,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均是德国的友好国家,俄国从巴尔干半岛出局,直接影响到了英国的欧洲大陆战略布局。

而此时整个欧洲最大的三对矛盾体,则是英德矛盾,德法矛盾,俄奥矛盾,可以说,整个欧洲基本上都是处于相互牵制的阶段,俄国从巴尔干半岛出局,也就意味着俄奥矛盾失去了直接碰撞的地点,双方矛盾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相互牵制的效果却极大的减小了,而且俄国近期流年不利,能给奥匈帝国带来的威胁已经极大的减小。

而德、奥、意三国更是早早的签订了同盟协约,现如今中华帝国又对德国眉来眼去的,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在远东拼死的进攻俄国,打的俄国根本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话,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并不需要将主力派往俄国,就能够取得胜利,因为在东边,有一个比德国更强大的国家正在吸引着俄军的注意力,如此以来,德军便可以有更多的部队投入到欧洲其他地区的战争中去。

而且英国也是加入了法俄同盟阵营的,所以,丢失掉巴尔干半岛不仅仅只是意味着他们丢掉了一块可以牵制同盟国的跳板,更是在逐渐的丧失掉战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