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靖文:“好。”
两件事便都说定,为了照顾陈玉娘夫妇的心情,白靖文又说了些劝慰的话。翌日,他和陈玉娘夫妇再吃过中饭便离家回了杏花巷的新院子准备回翰林院上值,在这之前他整理了一遍朝堂局势,最终得出一个难题——
如果他也去幽州,慕容雅博那边既然表明不肯接纳,就算他上书请求随驾北行也肯定会被中书省驳回,思来想去,他最后的选择似乎也只有找萧庆宁帮忙。
再去找萧庆宁帮忙的话……
自己脸皮会不会太厚了?
而且萧庆宁凭什么帮他?
苦思无果,便想着走一步看一步,看看后面有没有其他机会。
五日装病假期结束,他照常回翰林院上值。
他离开的这些天,翰林院在赵公明的带领下一致对外,已经完成了集体上书、宫门跪奏等等一系列举措,旗帜鲜明,强烈反对宣和帝北上,请求诛杀慕容雅博极其一众祸国党羽,然而毋庸赘言,他们所做的一切徒劳无功罢了,因为他们反对的不是慕容雅博,而是他们的宣和皇帝。
和五天之前相比,白靖文已经知道背后关键,而且他的见解、心境和政治认识已经大不相同。
自从见过裴定方、萧景行和慕容雅博之后,他已不是之前的“政治小白”,至少现在坐在翰林院中,他就知道眼前这看似简单的站队,赵公明带领翰林院的人和慕容雅博那些人进行两极对立,背后其实有更为复杂的政治思考。比如看待赵公明反对慕容雅博这件事,他之前只能看到赵公明这些老臣是出于“君主安危”考虑,为了恪守人臣该尽的职责,表示应有的忠心,这才坚决反对慕容雅博,而现在他看到了赵公明这些人更深层次的心思——
作为翰林院长官,宣和帝的第一秘书,赵公明这些老臣早已其实洞察了宣和帝的心意,亦即他们知道北上幽州是宣和帝自己的意思,只是看破不说破,但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进行反对,他们是通过反对慕容雅博而反对宣和帝,一个是不知而为之,一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两相对比,天差地别。
不止赵公明,六部尚书,都察院那些御史,左王右崔,慕容雅博,还有许许多多的京官重臣,这些人就算自己一时半会看不透,也会有政治盟友指点说破,他们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从万人之下走到一人之下,步步走来,谁又是等闲之辈?
想通其中种种,白靖文便心怀敬畏,也学会了要以更高的视角和更缜密的心思看待朝堂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他在政治上的一个进步。
如此,接下来他在翰林院中便例行公事,该做什么只做什么,静心观望,仔细揣摩,安分守己,低调学习,除了跟探花郎林少游打听下最新进展,其他都是闭口不谈,而为了感谢林少游送他家具那份心意,中间主动邀请林少游到家中小聚,第二日林少游也做了回请,还把他那位中书省的同乡叫了过来,他的同乡是一位七品中书舍人,叫做姜明允,字照之。
姜明允比白靖文和林少游大“一届”,他是三年前参加科举殿试的二甲进士,虽不是状元探花这等一甲出身,但他属于那种个人能力比写八股文突出的类型,科举成绩限制了他,个人能力却成就了他,今年从翰林院散馆,他得到赵公明和翰林院其他学士一众推举,赵公明跟负责官员升迁的户部尚书是至交,两大助力直接将姜明允推入中书省出任七品中书舍人,稳稳当当的京官,往后升迁大概率就是在中书省里挑位子,再不济也是到六部提拔任用,前途无量。
更难得的是,在中书省,他是慕容雅博的绝对拥趸。
“一直想请瞻原牵线与白殿魁结识,现在终得一叙,既然有瞻原这层关系在,我跟白殿魁也就不怕交浅言深了。”
温室之中,泥炉煮酒,姜明允主动打开话题。
白靖文回道:“照之兄客气,承蒙抬爱,往后和瞻原兄一样,叫我辨非即可。”
姜明允笑言:“好,难得投缘,我们满饮此杯。”
这杯酒喝完,再序了年齿长幼,他与林少游、白靖文便算有了结交。
姜明允之前已经向向林少游了解过白靖文,他自己也有耳目打听到慕容雅博和白靖文私下见过面,都是聪明豁达之人,便没有多余的试探或者遮掩,直言道:“皇上北行就在这几日,中书省这边已经有了苗头,王崔两位公相不再发话,现在是慕容长子在主持大局。”
第37章 尘埃落定
姜明允说得很笃定, 白靖文发现姜明允说这些事时,眼中透露出一种向往,就好像他也想站到慕容雅博和左王右崔那种位置之上, 这不是野心,而是一种坚定的进取。
白靖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