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页

“国子监的课业以儒学为主,有算术、书法、律令、礼仪、习射、音乐等专业,儒学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等内容。讲书、自习、考课是国子监的主要教学方式。讲书就是上课,每月四次,初一、十五,监生在孔庙行完释菜礼之后,由祭酒、司业、博士讲解《四书》和性理诸书,每月上旬讲书完成后,由助教、学正、学录再各讲一次。讲书以后还有监生的复讲,复讲之前,博士厅将题目写在小竹签上,由学生抽取,按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有触发贯串者加以奖励,未能通彻者曲为训解’。”

肖潇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打算找纸笔记下来,免得自己以后上课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他颇有些头痛地看着纸上写的《四书》《五经》四个大字,想到自己高中背过的那些文言文便觉得一股绝望从心底升上来。然而万万没想到郑白比他更加绝望,幽幽地说道:

“刚刚那些都是国子学和太学他们的课业,我们算学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算术!”

肖潇手里的毛笔一下子便被惊得掉到桌子上,在白纸上晕染出一大片墨迹。

原来这“六学一馆”说是只按教授的监生父辈的爵位官职勋爵、会试学生成绩的等级来划分、每一处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这“六学一馆”都有自己的专业,像书学则是会试中明书科成绩优异的学子,他们进了书学之后便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兼习余书;而律学便是会试中明法科成绩优异的学子,进了律学之后则以律令为专业,兼习格式法例……什么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跟他们书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挨都挨不着,那是人家国子学和太学才有的“高端课程”!

肖潇这才明白,原来这国子监和中国古代的国子监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更像现代的大学,学生们需要通过“高考”——也就是会试之后才有资格进国子监学习,而不是像中国古代的国子监一样,招收的是乡试中的品行端正者和官员之子,进入国子监学习之后还要参加会试。这国子监的六堂中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一年级,学期一年半;修道、诚心二堂为二年级,学期一年半。经过两学期的学习,考试合格者可升入率性堂,又称“上舍”。上舍的学子经过考选就有资格得到皇帝的接见,并授予官职。

什么是考选?

考选便是考试。白玉国对监生的学业考核主要采取积分法,一年要举行12次大小考试,每次考试成绩好的得二,一般得一,差的不积分,将历次考试成绩积累起来,积分达到十六,就可升级或毕业。当上舍的学子在率性堂得到十六分之后,这时祭酒便会将名单呈给皇上,然后举行殿试,选出“三甲”来。

这“三甲”也与中国古代的“三甲”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是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因此多时几百人,少则几十人。但是这白玉国的“三甲”却真真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才有资格留在王城做官,其余参加殿试的学生则是会被外派到各个城、甚至是县里当个县令。

那么那些考选总是不及格、却又不愿意离开国子监的呢?

他们要么是在这国子监作一辈子的学生,要么便是托关系、找后门,在这国子监混个官职当当——

“所以那王博士?”

“正是如此,”郑白落寞地说道,“他原本是太学的监生,三年未能通过考选,便求家族给他捐个博士当当了。”

“白玉国最重经义,其次策论,最后是杂文诗赋。当今圣上开三科取士,分别为明经科、明法科以及明书科,明经科成绩优异的便进了国子学和太学,明法科的进了律学,明书科的则进了四门学和广文馆。这三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相同,分别为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各科总成绩平平但在这其中一道考试成绩优异者,便被分到我们书学和算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