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见状,挥了挥袖子出来打了个圆场,“今日是中秋家宴,各位大人和家人们,在宫中宴饮的尽兴才好,孙大人,你们前朝的事情,还是等到中秋节日过去,到上朝时候再讨论才好。”
孙同甫倔强地像一块顽石,站在宴会厅中间的空地上没有挪动脚步,那架势是一定要等到皇上开口。似乎如果皇上不意她的奏请,她就能长篇大论到直到皇上点头。
亲王成亲之后,本就应该尽快前往封地,否则会威胁朝纲,况且晋王追求她弟弟的时候弄的满城风云,奚白沛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别人总是能把孙之然牵扯进去,有时候还会捎带整个孙家,母亲为了避嫌,仓促为孙之然订了婚。
弟弟的这个未婚妻,孙同甫并不怎么看得上,于家世上,跟孙家的诗书世家相差的远,在她眼里,孙家清贵,弟弟又有着“上京第一公子”的名头,弟弟明明配得上京城里的任何门第,母亲为孙之然选的张意,张家在广海虽然是大家族,但在上京城中的根基并不深,张家的门第在京城的勋贵中更是不够看。
孙同甫不满意弟弟的婚事,又不敢明面上反对母亲的决定,早把心里的不满都算到了奚白沛的头上,若不是奚白沛惹出的这些事端,母亲也不会这么快对弟弟的婚事做决定。
孙同甫觉得,只有晋王殿下远离了上京城,孙家才能得到安宁。
况且,也不光是为了孙之然的缘故。
孙同甫在宴会上这一搅和,宴会厅众人的关注点,就从吃饭听曲看舞,转变到吃瓜看热闹上面。
坐在皇上不远处的太女,已然变了脸色,心里暗暗叫苦,孙同甫这一站出来,说不定有人以为是她的授意,什么事情不能等到中秋节后上朝再说呢,这下这个节日又有一大堆人过不好了。
孙同甫是出了名的耿直,但是耿直也需要看时机和场所,孙同甫在宴会上直言让二妹离京,若是皇上以为是自己结党营私的授意,难道不会迁怒自己吗?
以她对奚白沛的理解,这个妹妹肯定不愿意离开繁华的上京去到偏远的明西州,若是二妹跟孙同甫争执起来,那和乐的宴会多半会变成一场闹剧。
现在,太女什么也不能说。不管她表示赞成或者反对,皇上都有可能把帐算到她的头上。
皇上跟她,是母女,更是君臣。
太女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场中事态的发展。
宴会上的局面有些僵持起来,有一些原本就看不惯奚白沛的大臣出来附和孙同甫,还有一些中立正直的大臣,赞同孙同甫的依据是“我朝惯例”。按照梁朝的惯例,亲王在成年成家之后会尽快前往封地。
奚白沛的目光在宴席上扫了一圈,孙同甫这样冒然站出来,整个宴会厅的氛围这么僵,亲娘不站出来管管自家的任性孩子吗?找了一圈才发现,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嫌的缘故,孙学士和孙之然都没有出现在宴会上,奚白沛想起往年中秋宴,孙之然一出现在宫宴,围着他献殷勤的人可是不少,其中也包括她。
在别人的眼中,近来晋王殿下的一干行径都表明了一件事:晋王殿下不想离开上京城。
先是拖着不想成亲,而后借着在围场受伤的事情,顾着自己的人身安全闭门不出,现在好不容易成了亲,在婚宴过后不久,又传出有人下毒要毒害她,别人还以为晋王殿下命不久矣。
今天,晋王携王夫好端端出现在宴会上,那之前的种种流言,统统都不攻自破了,晋王殿下也就没有了再赖在上京的理由。
一些中立正直的大臣开始附和孙同甫的请奏,奚白沛再留在上京,从小处着眼,是对太女莫大的威胁,从大处说,太女不稳则朝纲不稳,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固,皇上跟皇后再怎样溺爱晋王殿下,也要有个限度,不应该在大事上犯糊涂。再者从晋王殿下那边,如果晋王殿下想方设法还要赖在上京的话,那也不能排除殿下有图谋不轨的迹象。
有些人已经做好了据理力争的架势,晋王殿下不占理,优势在她们这一边,即便是皇上的偏爱,也不能不顾众人的意见。
眼看宴会的场面上陷入了僵局,坐在皇上身边的皇后已经觉察到了皇上隐忍的怒气。
奚白沛离皇上的位置远,但也可以想象原本欢乐的一顿晚宴被搅和之后,母亲的心情会不怎么好。
换做谁都会不高兴,偏偏孙同甫说的话又挑不出什么错,如果硬要挑什么毛病的话,那也就是提出这项建议的时机不太对。
又或许,这个时机是精心挑选的呢?
若是在前朝,这样的奏请会被纷杂的朝务很快盖过去,几天之后就没人记得,但中秋宴会上这样突兀地提出来,就成了在场人吃瓜的八卦,大概会在权贵的社交圈里讨论好长时间。
皇后见状,挥了挥袖子出来打了个圆场,“今日是中秋家宴,各位大人和家人们,在宫中宴饮的尽兴才好,孙大人,你们前朝的事情,还是等到中秋节日过去,到上朝时候再讨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