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在都城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四百六十余人,活埋于咸阳。
此即为“坑儒”,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一场统一思想的运动。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
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机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
儒墨并称显学,但墨家更侧重对农业方法的创新,种地务农。道家更注重研究身心,人性观的形成探索。名家更注重形而上哲学思考。
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当时的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是明显的。
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
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
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
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
法家强调的是法、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
秦始皇因为“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给人看为大暴君,其实是冤枉秦始皇了,这个数字事实上是非常小的。
在长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杀人成千上万的事情多不胜数。
但是,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团,儒家从战国以来一直是个非常猖狂的集团,它反映了要想治国必须以儒术为中心,所以和墨家不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更让儒家有重要的权力。
他们得志后,把罪人指向秦始皇,所以秦始皇成为万世暴君、遗臭千年。
秦始皇并没有杀淳于越,坑杀术士也是依法处理。欺骗国家财产,在古代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就是杀头的罪。
虽然失去很多价值的书,令人感叹,但是秦始皇焚书与坑儒是合情合理。
由此,秦始皇入主咸阳城,通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道自己死后,被儒家坑得如此之惨,怎么能不暴跳如雷。
这才有了【驱儒令】的诞生。
没有将咸阳城的儒生,直接斩尽杀绝,就算是秦始皇的帝王胸襟了。
咸阳城的儒生,也是知道,他们的前辈,干了坏事,报应来了。这个锅,他们不背也得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