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国储的交易员,像是哄小孩似的,问四人组是否增加保证金。随着他的解释四人的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红再由红转青又转黑……最终,高个儿年轻人一声爆吼无视众位高官的存在,对那交易员饱以老拳。
交易员鼻血长流,还得接着解释:再不增加保证金就什么都没有了。50万全没了。增加保证金也不能保证50万还在,只能吊着命,但如果继续下跌,就要连50万美元带追加的保证金全数赔掉。
十倍的杠杆,就有十倍的利润,同样有十倍的亏损。
所谓艰难的决定,这就是了!
厅内狼奔豚突,好似战败转移的指挥部。
苏系重臣们们周围众星捧月的人消失了,说话凑趣的人消失了,看他们脸色的人也消失了他们中最年轻的都有超过20年的从政经历了,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大事小事。这种下属无力顾及领导的场面,他们也曾经历过。战争、重大灾害,特殊案件、政治运动……但是,发生的如此迅速,如此剧烈的却少之又少。
大家不由的将目光转向苏城。
只见苏城稳坐钓鱼台,姿势动作与油价下跌时并无二致,仿佛早就预料到了似的,不急不躁的完成手边的工作,才写了一张纸条,命人交给苏振国。
现场吵的要命,也不可能安静。递条子就是最适合的方式了。
苏振国有点老花眼了,让秘书读条子。
后者捏着纸条,以尽可能大的声音,对众人道:“美联社消息,美国总统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6亿吨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首批投入500万桶。”
这就是苏城等待的利空消息。
大量的石油入场,加上沙特和阿联酋的增产,意味着石油供应超过了石油产出,而且,明确的表达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
20美元的油价是西方经济体的最佳线,太高会引起通胀,太低有害于技术进步,伤害到石油公司的利益。30美元是一条警戒线,超过了它,经济就会出现问题。
35美元,则是一条高压线,意味着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到来。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再也不能承受第三次石油危机了。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讲,美国宁可任由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也不愿引起新一轮的石油涨价。同时,苏联也越来越依赖石油外汇,以维持国内脆弱的经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美国首先需要的是低油价,其次才是公平正义和科威特王室的贿赂。
萨达姆正是看中了这两点,才悍然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并宣布将它改为“科威特省”。
用马后炮的态度来看,老萨简直是失心疯了才这么做,白白挨了一顿大揍。
但在事前,萨达姆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自70年代以来中东战争每次都会影响到石油价格,石油危机更是令西方国家苦不堪言,小小的科威特,灭国也就灭国了美国难道真的“毫无利己,一心为人”?
难道为了科威特,不惜造成第三次石油危机?当年的巴尔干火药桶,也不过是一支手枪点燃的。现在的中东油罐子,又能安全到哪里去。
谁能猜得到,美国竟然有耐心用5个月布局,从1990年8月,一直等到了1991年1月。
最难得的是5个月的布局,竟然真的让他们消弭了战争带来的石油供需压力。
估计除了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以外,无人能预料到此点。
以结果论,这两个人多半是姻亲关系!真正“毫无利己,一心为人”的英雄都是隐藏在幕后的,比如说苏联。后人只见美国如何如何厉害,几乎忘掉了苏联的奉献精神。伊拉克可是苏联前几任领导人费尽心机插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戈尔巴乔夫一句话不说的就给卖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