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聚合酶完成

“蔡教授,我把人手选定了。”杨锐没有等待多长时间,就将唯一的一个名额用掉了。

其实,对他来说,任何一条小牛都是足够令人满意的,选择谁来用这个名额,一方面是看研究方向,擅长做基础研究的就留离子通道实验室,擅长做应用的就去华锐。

另一方面,就是看对编制的态度,谁最坚决了。

范振龙同志是非编制不来,但有编制就来,于是,杨锐就把编制给了他。

不过,这位35岁的居家男人,目前除了写有几篇英文论文,还看不出有什么特别来。

蔡教授也是抱着履历看了一会,取下眼镜,道:“你决定好要选他了?”

能写英文论文,在地方高校就可以称之为骨干了,稍微差一点的学校里,这样的教师都可以恃才傲物了。

但在北大,范振龙的成绩只能说是勉强。

杨锐只是给出了干脆肯定的回答:“是。”

蔡教授沉吟了一下,道:“我知道你这几天面试了不少人,最后就选他了?人来了,就不能后悔了?”

“不后悔,范振龙性格比较好,方便与我配合,另外,他的经验也还可以,监督实验进行没有问题。”杨锐回答的很肯定。范振龙而今是潜心研究的状态,或者说,他其实就是处在自我积累的状态下,等积累的差不多了,几篇文章出炉,转眼间就是教授、访问学者、美国一流大学讲座教授,回国院士的节奏。

等再过20年看,这些学业不畅但事业畅通的学界人士,在中青年时期,都和焖肉一样,不解开锅,连味道都闻不着。

不过,与选择了不要编制的几个人相比,范振龙说不上是吃亏了,还是沾了便宜。

从杨锐的角度来看,但凡是能做到长江学者级的研究员,根本用不着在乎编制了,最多不要10年,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地方高校,都有专门的经费用来招募高级学者,别说编制这种小问题了,费都是百万起的。

范振龙自己去做访问学者以后,被外国人一熏陶,都主动放弃了编制。

可以说,与现在拿到编制相比,还不如拿两万块钱,改善生活,何况还有公爵王开。

也许,平静的心情对现在的居家男人来说更重要,不管怎么说,杨锐和范振龙都觉得满意,这是达成合作的前提。

蔡教授更不会干涉杨锐的选择,确定范振龙的基本条件符合,就合上了履历,道:“我让人下调令,这样的话,你的实验室就算是组成了?”

“是,组成了。”杨锐亦是笑容满面。

“组成了,就要尽快运作起来,让大家看到成果。”蔡教授随口一说,又道:“听说你选了几个人,让香港华锐实验室给拉过去了?”

“您就给我两个编制,剩下的,我觉得也别浪费了,就介绍给了他们。您要是给我编制,我立刻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