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这么一拖,便拖到了初六。

他打扮整齐,带着他那一箱算学书,在周媳妇的带领下来到了宋家的院子前。

“周婶子,四郎出去了,在地窖那头。”三娘应的门,对周媳妇道,她瞄了两眼严卓,这男子打扮清慡,穿着棉麻的圆领衣袍,中衣露了一圈领口,是绸缎的。

“哟,那可有些远了。”周媳妇看严卓,“我那儿还有些活,实在走不开,要不你自个儿找过去?”这相河村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外乡人还是很容易迷路的。

“你跟石三郎他们去吧。那里在建新的作坊,工人有些多,四郎让把午饭直接送过去呢。”三娘说,豆油坊那方向果然过来几个汉子,领头的正是石三郎,他们拎着扛着桶啊锅的,的确是要去送饭的样子。

三娘跟石三郎说了,他打量了严卓两眼:“跟我来吧。”

“哎。”严卓肩膀一耸,把他的竹箱背好,跟上了石三郎他们的脚步。

除夕后便立chūn了,天气渐渐暖和,那蒜huáng和huáng豆芽虽还有销路,却也不可能再卖到一两huáng金这么多,只是比旁的蔬菜要贵上一些,尤其是huáng豆芽。

因着价钱下调,立chūn后逐渐有村人也开始担着huáng豆芽和蒜huáng外出叫卖,普通农户也终于得以尝尝这价比huáng金的冬菜了。

地窖之上那土地原就不是什么沃土,宋菽也gān脆不种东西,而是盖起了新的作坊。

这片作坊比之豆油坊还要大上许多,除了gān活的地,他也规划了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他的作坊越开越多,如今已有一些外村来做工的,这些人的家离得远,若想用他们,包住是最好的。这些从外村甚至外乡来的人,他们自家那儿不像相河村,几乎没有额外赚钱的法子,所以对工钱的要求倒比本村人要低上许多。

更有过几个半大小子来问,只要包吃包住,不拿工钱也可。

对许多吃饭都吃不饱的人家来说,有吃有住已经很好了,有没有工钱反倒成了其次。宋四郎声名远播,是出了名的厚道人,不少人把给他做工看成了一条好出路。

宋菽本还愁着,本村邻村的生活越发好,工人的工价便得涨。他如今还能用碳补这样的名头,可三两年之后,未必还糊弄得了。控制成本总是每个当老板的必修课,这下得知远方还有数不尽的人想来此做工,心下一定,放开手脚建了个大作坊。

至于要gān什么,除了扩大豆油酱油和蚕丝被的产量,他也有些其他规划。

“这上头便是了。”石三郎他们带着严卓来到地窖口。这里人来人往,有不少小贩来买了蒜huáng与豆芽担出去叫卖,望海楼的车也刚刚来过,才离开。程二娘正忙着,六娘也在此帮忙。

严卓顺着石三郎指的方向看,陡坡之上一点不比下面冷清,一个穿着青色衣袍的小郎君背对他站在坡上,手里拿着一张图纸与旁边的大汉说着什么。

这么大一张图纸,可得不少钱啊。在外游历许久的严卓,早没了世家公子的纨绔习气,接地气的很。想他在家时,每天练字就能耗去十几二十张白纸,离家后,他每每要做些算学题,都不舍得买纸来做演算,常常找块小石子在泥地上比划,或者在找块大石坐上面,闭上眼脑补,好似冥想一般。

能拿这么大一张图纸的人,必定是宋四郎了。

果然,石三郎带他上去后,便指了那小郎君,叫他去找。

宋菽这里千头万绪,正是忙的时候。他在这里规划了两处作坊,还有集体宿舍、食堂和仓库,在这几乎只有家庭式作坊的时代,可称得上工业园了。

后头的一处木匠坊已经盖好,那里砌了高高的土墙,从外面是看不见里面的。彭师傅带着另几个从其他村找来的木匠,还有两三个铁匠正加紧赶制代耕架。宋菽一个文科生搞不来现代机械,这儿也没相应的动力源,只好退而求其次研究了下明清时代农耕文明发展至巅峰时,搞出来的一些大型农具。

这代耕架便是其中之一。

而这另一处正在造的作坊则是要搞纸坊。宋菽快被这里高昂的纸价弄疯了,他从现代来,早就习惯有啥事情记一笔,有啥想不明白的搞个思维导图,这写写画画都得用纸,在现代不是负担,在这里却是个穷三代的大坑!

招工的消息他已经放了出去,会有来往的小贩替他带到其他乡村去,等着纸坊造好,人也差不多该到了。

他听来往这里的小贩说,村口不远有个挂了青布幌子的小院,可在那里租个铺位落脚。于是,他便在周媳妇的西屋住了下来。第二天,他本想立刻拜访宋菽,却想起这天是初一,大伙儿都要拜年,这时候上别人家去讨论算学未免遭人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