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醍醐灌顶

齐磊的问题说到了点子上,但对大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

尚北大米为什么不能卖到泰国米的高价,其实很好解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局限性。

毕竟还是九十年代,国家开放商品粮政策没多久,尤其是粮食主要产区的东北。

直到九八年,尚北粮食市场管控也是极严的,粮商来当地收粮需要的手续不是一般繁琐。

不但需要粮食口各级部门的批文和手续,连交通机关都得有通行证。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有心为之也不是不能克服。

此时,郭丽华开口道:“其实吧,能做!”

“那套设备是rb进口的,专门就是干这个的。但是运营成本高,当初买来就是走个政绩。”

“也不是没人想,就是没那个胆子做。再说,这事只能粮食口牵头儿,谁来操这个心呢?”

“再有就是,包装和营销的问题。泰国香米都是从国外做的包装,一搭眼就上档次。咱们的米只是用大编织袋子一装,怎么卖那么高的价?”

“你想做那种精致包装,咱北方都没地方做去!”

归根结底还是落后,观念落后、体制落后、技术也落后。

吴连山接过话头,“其实说白了,还是咱们国内没有粮加工的概念。”

“哦。”齐磊就像个受教的孩子,认真听着。

等着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完,这才接了一句,“那还挺可惜,咱尚北大米才一块钱,要是也能卖泰国米的价,可是不少挣呢!”

大人们当乐子听,郭丽华还揶揄他,“卖几天袜子瞅把你能的,哪那么简单?”

然而,这话说者无心,却是听者却有意。

别忘了,唐成刚这个算得上企业家的精明商人还在这儿坐着呢!

别人听个乐儿,吐槽一下体制的僵硬。齐磊异想天开,可唐成刚却从中看出了生意。

不由得多看了齐磊一眼,说了句,“小石头是块好料啊,这脑子转的快!”

放在平时,郭丽华肯定就压制下来了。就不能夸他,会飘。

但是,今天老爷子在,谁敢说他大孙子?只能忍了。

唐成刚也只是说了一句,就不提了。算得上生意的多了,他又不能把全天下的生意都做了。

齐磊也不着急,继续边吃边掺合大人们的聊天,郭丽华不乐意也没办法。

再说到药厂,齐磊来精神了。

“爷,老药厂那些药,我记得小时候总见你吃,都是好药吧?”

齐海庭点头,“那药不赖。现在想找那么好的肝药、胃药都难喽!”

一咧嘴,“现在医院开的那些西药都啥玩意,吃完肠子疼!”

老爷子肝不太好,胃也不好,老年间的病根儿,一直吃药维持。也始终固执地认为,他那个结肠癌就是吃西药吃的。

“可是,没招儿啊!再好的药他卖不出去,有啥用?”

齐磊,“为啥卖不出去啊?”

郭丽华听的直皱眉,这孩子今天话怎么这么多?

给齐磊夹了点菜,“吃你的!话多呢?”

那边,唐成刚却觉得挺好,聊天嘛,小孩多参与是种锻炼,是好事。

这回亲自出马,给齐磊解释道:“为啥卖不出去?原因也有很多。”

“一是没有西药有市场,二是国企现在普遍不咋地,三是营销不行。包装、工艺、产能啥啥都跟不上,慢慢就死透了!”

“嗨!”诚然一叹,“其实主要还是包装和营销。”

“就药厂那个封装工艺,透明塑料袋热熔封口,封口都做不到一致。说句不好听的,还不如现在卖的冰棍封装的好。和那些包装精美的西方和南方大厂出品的药放在一起,搭眼就掉价,能卖得出去才怪。”

唐成刚的分析不多,但是一针见血。

齐磊这边则是感叹:“可惜那几种好药了,光那方子就值不少钱呢吧?”

唐成刚:“……”

说实话,齐磊要是不提,他还真忽略了那几种好药的药方。突然发现,这好像也是个生意。

弄的老唐突然话就少了,开始思考着什么。你要说精米工加的生意他不琢磨就不琢磨了,可是药厂这事儿就在他眼前,要是不琢磨,那就不是一个合格商人了。

关键还是,原本只认为有地皮,现在让齐磊这么一提醒,这里面还有药方呢啊!

想了想,好像不仅仅是药方,还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呢!

再一细琢磨,好像那一千多下岗工人也不是纯累赘吧?

药厂可不是一般企业,像塑料厂,几个技术员带着一两百大老粗就把活干了。那里面中医药方面的老专家、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啊!

唐成刚突然发现,为了拉齐父和吴父入伙,他放弃的是不是有点太轻率了?把事儿想简单了!

而齐磊一见唐爸在想事儿,就知道自己的话唐爸往心里去了。

赶紧趁热打铁,“唐爸,我有个同学,家里好像也要开塑料厂,也是生产咱们那种蓝光棚膜。“

“我还跟人家吵来着呢,那玩意他一个小作坊说做就做出来的?累死他!”

唐成刚:“……”

有些低沉,“这你还真说错了,那玩意有啥技术?不难”

说的自己都心里咯噔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