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五月份,村里抢收油菜,他们也跟着。农村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油菜收完了还得收冬小麦种大豆,之后收稻子,收完第一季的稻子要插秧第二季的稻子。
所以村里人心里盼着下雨,又不愿下雨。下雨可以不上工,躲一日清闲。噼里啪啦的下一场,还驱散了暑气,还能趁着这点空闲找几个朋友喝点小酒闲话家常。
可是下雨也耽误抢收和晒谷,造成粮食减产。粮食是什么?那是农民的命。
这种心情就跟卖炭翁是一样,‘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看天吃饭,不像是在城里做工旱涝保收,老天爷要是不给脸,农民就得挨饿。
所以农民兄弟对于时令和天气变幻是最敏感的,没办法,和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事儿。这到了抢收时节,哪怕村里懒汉都会爬起来干活。
为什么呀,得抢在龙王爷的前面把稻子收回来,然后晾晒了收库。
这个关键时间往往只有那么两三天,早了,粮食没有长到最好的时候,减产。晚了,正赶上多雨的日子,粮食来不及晾晒放着要长芽,减产。
第一批的知青早就告诫过新人,别的时候你偷懒没关系,最多减工分,但是抢收抢种的时候偷懒,那等于是媳妇坐月子的时候不伺候,人家要记一辈子的。
这里有五个老知青都是头一批下来的,其中多数不是昭明这样不甘不愿来的,而是怀揣着建设农村的伟大梦想过来。可怜现实当头一棒,农村既不需要他们,也不欢迎他们,砸得他们一个个金星飞旋。
后来家里有关系的,哭爹喊娘的让人接走了,理由多种多样,有工作了、生病了。
不过留下的这一批人心态倒是不错,一个个仿佛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并不像是那些受不得罪的知青贸贸然就和村子里的年轻人结亲,而是安心过自己的生活。
这种成熟的心态也影响了第二批来的知青和昭明这一批三个年轻人。
虽然每日干活很苦很累,但是回到知青点,一群人聚在屋檐下面摆龙门阵,有条件的还摆出一张四方桌,端上一碟子不多的炒花生蒸蚕豆,就着大碗茶,小日子也能有滋有味的过下来。
“就像是这碗蒸茄子一样。”一个老知青用筷子夹了一点茄丝,“刚吃的时候只有茄子青涩的味道,但是随后就冒出一点蒜泥的香、辛,黄酒的香,和淡淡的咸。本来平淡的茄子味道顿时就与众不同起来。”
余同志做茄子,先上锅蒸熟了,用筷子扯成一丝一丝的,拿两滴黄酒,一滴香油,一勺蒜泥和盐拌了拌,再用井水放凉了,夏日吃,十分清爽。
知青们十多人,围着桌子坐了一圈,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很快就把不多的一叠茄子吃完了。体力劳动之后,饭菜总是特别香,便是缺盐少油,足足的粮食把胃填得满满,也是十分满足。
“哎呀,果然夏天还是吃凉菜最好了。”有人心满意足的捧着碗感慨。
“如果是酱烧的茄子,就像是大将军一样,味道霸气浓厚。但是清蒸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味,尤其最后那点黄酒,若有若无的,香味环绕,更突出了茄子原有的清淡口感。”也有老饕点评。
“不然,在我们院子里种一棵茄子,花不多的时间照料一下,明年这个时候也能尽情的享用了。”也有人已经在遥想明年院子里挂满了紫色大鼻子一样的茄子的盛况。
“这倒不错,以前在城里的时候,哪怕大清早去排队,买到的蔬菜也总是蔫巴巴的。咱们后面不是一个荒废的院子么,修整一下,倒是可以种些当地的蔬菜。还能养几只鸡,每日捡鸡蛋。”新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给了老知青启发。老知青来的时候也没想过要长期生活在这里,考虑得不够长远,更没想过将后面废弃的园子利用起来。但这会儿眼看着短时间是走不了的,就得好好的为未来长远的日子计划打算。
之前他们都是花钱跟村民买鸡蛋和蔬菜,虽说花不了多少,总归不是长久之计。现在新来的小伙伴把他们点醒了。
“我看行,就是不知村里肯不肯。”
“为什么不肯,又没违反了什么政策,咱们就按着人头种,按着人头养,出不了差错。不行咱们找大队长说说,大队长人还不错,想来不会故意折腾我们。”
这一提议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饭桌上就立刻开了会议,大家举手表决,全票通过。然后选出了一个代表,让他明天找大队长聊一聊这事儿。
“为什么是我?”昭明吃惊的指着自己,“我才来了两个月,不合适吧?”
“你嫩,长辈就爱你们年纪小脸还嫩的。”
“讨喜啊,看这对小酒窝,多可爱。”
“这里数你年纪最小,好说话。”
前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昭明颜值高,年龄小,成功几率大。
“你只管过去,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就喜欢有礼貌又腼腆的俊秀后生。我们不行,这一身皮子晒得和谷子一样,笑得再好看也显不出威力。”老前辈这样说。
他哭笑不得,只好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