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

奚皇后目露担忧,到底没多说什么,只是亲自将周嘉荣送了出去。

周嘉荣来到昭阳宫,里面已经站了十几个大臣。看到他,大臣们不约而同地住了嘴,行礼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东南沿海一带台风的情况。

周嘉荣仔细听了一会儿,制止了他们:“诸位大人,台风现在可过去了?”

武承东摇头:“消息传到京城至少得七八日的功夫,台风应该早过去了。就目前所知的情况,这次台风的威力远超从前,狂风暴雨下肆虐,延平府和安凉府受灾极其严重,当地不少房屋被狂风吹倒,而且大雨还带来了洪水,造成了一定的洪涝灾害,灾情具体是什么情况,目前还不得而知。”

周嘉荣眉头紧锁,当即下令:“户部与工部准备赈灾一事,各派一名官员带人前去赈灾,若是延平府和安凉府的粮食不够,就从江南调集一批粮食过去,先保证灾民每天能吃上一顿饭,不至于饿死。其他的,派人打探具体的灾情,再就受灾情况制定新的赈灾方案。”

过了几日,更详细的消息传回了京中。

台风已经过去,东南沿海五府十三县受灾,其中最严重的是延平府和安凉府,两府有数万户百姓的房屋倒塌,还有田地中的农作物也被肆虐的狂风和洪水冲走。

其他府县受灾虽轻一些,但也有不少家庭的房屋受损严重,随时可能倒塌。

据各地方呈报上来的消息显示,此次受灾高达七八十万人。

除了百姓,沿海的商户受损也比较严重,尤其是还没回码头,漂在海上的商船。就当前所知,有几十艘商船没能抵御住狂风,沉入了大海,还有成百艘船只进了水,若是运送瓷器的倒还好,那些装着白纸、布匹、茶叶的船只就惨了,这些商品被水一泡,品质大打折扣,海外挑剔的贵族不会要了,只能便宜处理了,更有甚者,只能全部丢了,可谓是损失惨重。

看着每日送上来的坏消息,周嘉荣的心情很沉重,在天灾面前,人还是太渺小,太无力了。

关于对受灾府县的赈灾成了当前朝野上下争执不休的话题。

如今国库宽裕,不少大臣提议增加赈灾的力度,给灾民发银子,省事又快捷。

但户部不同意,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今天大手大脚的花了,他日别的地方发生干旱洪涝地震等等这样的灾害呢?大齐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隔不了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自然灾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罢了。

这回若是提高了标准,以后的赈灾要不要也如此?标准一旦提上去,想降下来就难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彼此就这个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周嘉荣发现久违的弹幕又出现了。

【真傻,以工代赈嘛,灾后重建的工作多了去,既不养懒汉,又能达到快速恢复生产的目的,更不影响以后赈灾的标准!】

【可不是,恢复了灾前的交通,修筑好了海堤、河堤,还可以修路嘛,要想富先修路,这可是至理名言!】

【对啊,交通的便捷才能带来商业工业的繁华。古代就有这样的经验了呀,大运河沿岸多少经济发达的城市!】

……

周嘉荣眼睛一亮,心里迸发出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不光是看到了弹幕的提示,更重要的是他仿佛看到了回归的老朋友,心里有种说不清的亲切感。

就他这么走神的片刻功夫,大臣们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周嘉荣回过神来,淡淡地问:“你们吵完了吗?”

这些官员们才讪讪地闭了嘴,气哼哼地瞥了对方一记。

周嘉荣不管他们的官司,快速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武尚书,让各地统计一下灾民的户数,按照统计上来的数据,每家每户派出一名成员,不拘男女,五十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疏通各地的道路桥梁,尽快恢复交通,然后再去码头修筑扩建码头,凡是去干活者,每人每天发放四斤杂粮。”

四斤粮食,混着野菜煮一煮,全家也可饱腹一顿。而且一家抽调一名成员,剩下的人还可以在家中修筑房屋,平整土地,重新恢复生产。

“是,陛下,不过码头……是每个都要修吗?”武承东道,“陛下,这可是个很大的工程,估计没有几个月半年,恐怕完不成。”

周嘉荣说:“半年便半年,一家只抽调一个人,半年也耽误不了事。沿海泊船达到五十艘以上的码头都要修缮扩建,根据其停泊的船只数量来设定规模,以节省入港时间。此事交由工部来处理,孔大人,你先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然后对东南沿海一带的码头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再根据这份调查的情况来扩建码头。”

台风来前都有征兆,若是海上的船只都提前进入码头停靠,即便遇到海上的大风大浪,船毁人亡的概率也是极小,这次也能降低点损失。皇后上次也说过,码头的发展已跟不上海上贸易的发展了,再就此次的事情来看,修筑扩建码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是,陛下。不过微臣有一事,这,陛下说男女不拘,怕是不合适,有些女子力气小,这……”孔祥胜一脸为难的样子。

周嘉荣瞥了他一记:“这有什么难的,女子若能跟男人干一样的活,那就也发四斤粮食,若是做不了,就安排他们洗衣做饭,码头上这么多人,总不可能天天自己回家吃饭,洗衣做饭的体力消耗小一些,每日便三斤粮食就是。你们看着安排,男女不拘,只要能干活就行。”

他可没忘记弹幕说过,这些都是劳动力。织坊、绣坊成功的经验也说明了这点,大齐的丝绸、精美绣品在海外可是极为受欢迎,女子也一样能干活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