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低下的沟通效率,就要付出许多无谓的白工。
这只是通常情况,还不是最奇葩的。去年和x公司合作,对方不搞层层递进这一套,而是玩扁平化管理,先把戚风郁拉进了七八个人的微信群。里面有张三经理、李四部长、什么小总、什么大总,拉拉杂杂一大串。戚风郁每说一句话,就是n堂会审,会收到所有人七嘴八舌的挑剔。有些不仅相互矛盾,还无视工作or非工作时间。而当戚风郁耐心的逐一回复,对面又端起架子回:
请去和对接人单独交流。
好在合作最后不了了之,否则戚风郁迟早被折磨得神经衰弱。
有了无数的血泪前情,总而言之,王良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爸爸。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提出几个相当专业的理论性意见,当然……都被老油条戚风郁轻描淡写地带过了。
开玩笑,都是同一个专业出来的,理论都学过,可论实际操作,还是戚风郁经验更丰富——
毕竟人家是ceo,整个公司的掌舵人,哪有那么多功夫做具体业务呢。
王良听完戚风郁的理论,再看概念图,很有豁然开朗的意思,思考再三,认为方案还是可行的,至少比戚风郁接手前的几个版本都行。剩下的问题就是细化细节,以及下游制作商的工艺能否实现了。
他继续思考了片刻,带着几分犹疑,仔细打量了一番对面的英俊青年,严肃认真地提出了压在心头许久的疑问:
“小戚啊,你能力明明不错,为什么……”
戚风郁:“……?”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