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晏?舅父的信中没有提到过这个人。三爷问道,“劳烦您把他的事儿仔细讲来。”
杨伯苦笑,“王爷,燕鸟山那两年闹了涝灾,小乞儿比猴子还多。我家少爷心善,带了几个回来在家里做事。水晏是最不起眼的一个,老奴就没听他说过什么话,平时就一声不吭地跟在少爷身后,少爷不用他跟时,他就默默做事。后来少爷说他有悟性,就让他去书房,教他识字,少爷出事儿时,也不晓得他学了多少。”
“杨润青去坪溪时,他是否跟着去了?”三爷问道。
杨伯想了想,又摇头,“老奴着实不记得,他既然还活着,就应该是没去吧?”
他这是在问三爷么?玄散默默摇头,这老头的记性真的不行了。
三爷让杨伯出去后,便吩咐道,“去将青信请过来,本王想问一问母妃的起居。”
青信来时,依旧是弯着腰,脸上没什么表情,三爷不问他也不开口。玄散现在才明白,青信公公的性子从小到大就没变过。
三爷先问了几句闲话,才问道,“公公是哪里人士?”
青信俯首,“小人是潮州高塘人。”
他入宫时用的的确是这个地名,三爷接着问道,“因何入宫做了太监?”
“家中三餐不济,为了有口饭吃。”青信依旧是老样子。
三爷微抬下颚,指向刚刚进来的杨伯,问道,“你可认得这位老伯?”
青信转头看到杨伯,依旧平静无波。杨伯激动着,“水晏啊,是我啊,你不记得了?”
青信点头,“记得,杨伯。”
就这么简单地认下了?玄散微微皱眉,青信实在是太平静了。虽说这种平静放在华嫔娘娘身边很正常,可他还是觉得不对劲儿,就像个没活气的死人。
三爷让杨伯退下,再次问道,“你因何入宫?”
青信跪在地上,“当年的事儿,您都知道了?”
“刚知晓。”
青信很是实诚,“小人深受杨家公子之恩,眼看着他们一家惨死,心中怨气难平,想替他报仇又没能耐,隔了三个月,有人到潮州收人,小人便跟着来了。以后的事儿,您就知道了。”
青信入宫后五年,才得以入华嫔娘娘当时所在的延华宫做事,后来因为六公主之死,延华宫大太监被建隆帝处置了,他才被三爷提举,一步步到了今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