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页

七零年代的他们 花恒 913 字 3个月前

说起来,当下知青回城的路子主要有那么几种,从军,招工,病退,独生子女为父母养老,等等。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其中每一项的难度都很大,不是很容易做到,可贺知不一样。

贺知属于烈属子女,本就受一定的优待,回城的条件被放的很宽,而且他原本也不属于被政策驱使才下乡的那批知青,更何况,他还经常给报社写稿子,报社巴不得他能转回来成为正式员工。

所以通过招工的形式回城,对于贺知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他甚至都不用亲自回陕北办理手续,报社隶属行政机关,上面领导直接给边绥这边的知青办打声招呼,这边就直接放人了。

要说只是简单的回城工作,那也没什么,回就回了,关键是罗姨的目的肯定不限于只是让贺知回来工作那么简单,回城之后的下一步,肯定就是再逼着贺知结婚了。

关于当初贺知是怎么敢逆着罗姨的意思执意要去陕北插队的,郑延不是很清楚,但对于贺知从小就很听罗姨的话,甚至指东不往西的状态这一点,郑延是从小亲眼目睹过,并深信不疑的。

所以郑延当时就是很着急,他觉得贺知留下来八成是会顺着罗姨的意思的,那么到时候,陆战生都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

而且郑延也很不理解,他觉得贺知肯定也能想到这一点,但不知道为什么,贺知这次表现的很坚定,说不回来,就真的不打算再回来,甚至郑延问陆战生该怎么办的时候,贺知就只是沉默。

郑延实在不知道回来之后该怎么跟陆战生交代,把车票一再改签,回程的日期推迟了一天又一天。

最终拖到不能再往后拖的时候,临走的前一晚,他把贺知叫出来,最后一次问了贺知的意思。

贺知的回答是给陆战生的一封信。

郑延从贺知嘴里问不出什么别的话,最终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揣着那封信,带着吴青青和沉重的心情,同赵俊他们上了回陕北的火车。

陆战生着实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看了贺知的信,仍然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件事。

贺知在信上写着,留下工作原因,是因为罗姨年龄大了,需要人陪伴和照顾,而不回来这一趟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对陆战生提出这件事,无法面对。

为人子女,想留在父母身边尽孝,想回城,都无可厚非,这事儿贺知大大方方提出来,陆战生也不会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