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毓秀诧异问道:“你没学过吗?”
“没有,只是小时候跟着读过,没有特意学。”只是读读而已,真让他解释其含义,他解释不出来的。
“这样么,那你暂时不适合教他们。”孩子们还小,她想先按照古时候交代家中幼童的方法先教授着;让他们明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后还会让他们懂得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从小为他们树立一根标杆。
这根标杆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可以让他们心底永远树立一根不能逾越的标杆;这样的标杆需要从小树立,让他们在生活中谨记,并成为一种习惯,刻在骨子里。
傅向北不明就里,“师父,现在学校不教三字经,也不教百家姓。”
“我知道,正因为他们不教,我才要教;趁着他们没入学,将该教的教给他们,给他们早早塑造风骨。”古时候那些交代不是没有道理的,贵族甚至是读书人家出来的孩子,那是风骨和身姿是真的不一样。
相对后世和现在的刻板系统式教学,她更喜欢古代的教学;但,一个时代一个风气,该学的要学,她不也学习了当下的很多风气么。
“师父,我知道了,您有您的想法;我回去后找我爷爷问问有没有三字经百家姓,我再学习一下,明天一定能开始给他们上课的。”他傅向北,不会认输。
没学过,说明他的知识面不够广,跟眼界和见识一样;严爷爷说的果然没错,他需要成长。
钟毓秀点头,“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好,多学学三字经,百家姓,甚至的儒家的东西;对你将来很有好处。”
儒家的中庸之道,千百年流传,真正会运用的人个个是人物。
“我听师父的。”他又有了学习的目标,不是茫然的拿到什么学什么,“师父,您小时候也学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