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深思量,生惶恐

天官 雁九 2251 字 3个月前

是不是皇太后、阁臣戒备朱彬造反,才命世子“预袭为王"?因为世子不承亲王爵,就不能名正言顺地“勤王"。

大明藩王开国至今数十位,现下朝廷真要逢难,真正能信任的,也就是宪宗皇帝诸子,孝宗皇帝诸子,今上的亲叔叔们。

这些亲王就藩不过二十多年,即便有子孙,也不过是初封郡王,地方势力不深,不像那些传承了几代的亲王府,背后势力繁杂。

若是京城不安定,那朝廷最坏的打算就是着急诸王北上“勤王"。可是要是惊动楚、蜀、周、秦这样的大藩,那就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只有兴国这样的小藩,朝廷能放心使唤,不必担心尾大不掉口世子呆呆地,过了半响才道:“京城局势既已危急至此?”

袁宗皋到底上了年岁,尤自镇定道:“殿下尚未行成童礼,王府中事本当请王妃做主,此事亦然。”

自古以来,“勤王"的藩王有几个好的。若是呼应的兵力强些,会被朝廷忌惮:要是领的兵少了,不过是填炮灰。

江西王守仁立下平叛大功,得到的不是嘉奖,而是攻许。若不是他人缘好,阁臣与内侍中都有人保,那不仅自己断送性命,整个家族说不定要都收到牵连。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谁耐烦举藩国之力,争什么“勤王之功"。世子只觉得心中憋闷,晓得袁宗皋的建议正适宜。

既然京中“恩旨"将他说成是仰仗母妃出面做主的“稚子。"那他就当小孩子好了。

小孩子可不会看眼色,只晓得按旨行事。没有明发天下的旨意,不动就是;即便有明发天下的旨意,他“年纪小。"难顾周全也是有的。

此是干系王府存亡的大龘事,三人不敢有丝毫懈怠,立时出了启运殿,去凤翔殿见王妃。

在京城消息不明确前,王府这边,怕是还得请王妃出面。

因这道莫名其妙的恩旨,王妃正心烦,听说儿子带了袁宗皋与陆松同来,按捺下心中焦躁,吩咐请三人到正殿相见。

袁宗皋古稀高龄,陆松又是王爷生前近卫,又跟着世子同来,王妃倒是没有设屏风,直接出来与众人相见。

待听了众人猜测,王妃脸色更是难看。兴王府与其他王府不同,王府上下只有世子这一个男丁,要是有个万一,兴藩就要除国。

想到这里,王妃袖中的手微微发抖。

早在就藩安陆,晓得之前就藩安陆的两位亲王都是无子国除时,王妃心里就有些忌讳。长子、长女先后天折后她几近绝望。

即便后来陆续又生下三个儿女,可王妃到底存了心病。

如今听说这莫名其妙的“恩旨"背后,可能就是京城危急,诸王“勤王"。

王妃的心都揪起来,刀箭无情,要是儿子有个闪失,她也活不得,两个郡圭也凄凄惨惨,再无依靠。

想到这里王妃咬牙道:“王府名下只有府卫,媳儿又年幼,哪里能背负此重责?且等京中旨意,由我出面应对。确切消息传回来前,王府还是闭门谢客为佳。”

虽说王府也同京城有消息往来,可是“朱彬可能造反"这样要紧事都没有传出来,可见线人不顶用。

想到这里,王妃看着世子道:“总不能坐以待毙是不是派两个妥当人速速进京,打探打探京中消息?”

世子眯了眯眼,王妃说的妥当人,是可以相信的人。王府上下几千人,可有几个“妥当"的?

内官都是宫里拨出来的,在王府服侍,也有监督之意:品级高的属官,是吏部选派;品级低的属官都是地方士人,哪里敢随意托付大龘事?

他想了一圈,道:“母妃,让王琪去吧?王琪伯父在京,以‘探亲,之名进京也不打眼。”

王妃虽晓得娘家人不妥当,时时约束可见儿子如此倚重王家人,心里到底不舒坦。不过也晓得,王府没有几个当用的。

藩王说着是一国之主,实际上不过是变相圈禁,内侍与属官,都是朝廷眼线。正是因这个缘故,兴王才早早地给儿子选了众伴读,让儿子培养得用的心腹手下。

如今涉及王府存亡,王妃便放下心中芥蒂,点点头道:“很好。"…”

等世子在王妃这里议完事,已经是晚饭时分。

陆松与袁宗皋两个先告退,世子则主动留下陪王妃用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