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笑得愈深:“朕即位三载,除修缮太皇太后与太后宫殿,别无修建,更无宴游,今闻谏官谤朕如此,可知其言事反复,专为诋欺,朕贬他为太常博士,通判滑州,已然对得起他。”
言之末尾,赵顼语里含了厉色,司马光览过劄子,亦不好再言甚么。
“有谤书云,‘天不佑陛下,致圣嗣不育’,外人或言此乃卿上书内容。”赵顼紧接着道。
这是极为严重的诅咒,时赵顼无子,这两句便是咒赵顼生不出子嗣。
司马光连忙作揖解释:“臣所上疏,陛下皆见,且臣从未将奏书示与外人。”
“卿的奏书未尝示与外人,然台谏官的奏书,朕还未见,便已满朝皆知了。”
这次单独召见以不欢而散告终,后司马光终辞枢密副使之职不受,赵顼亦不再强求。
当月,学士院策试,由翰林学士司马光拟题,彼时流言传出“三不足”观点,司马光借此拟题:
今之论者,或曰“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留言不足恤”愿闻所以辨之。
时人谣传此“三不足”之言乃王安石提出,司马光以此为题,无疑将矛头指向王安石,试题送至赵顼面前审阅,赵顼驳了回去,批示:另出策目。
隔日赵顼问及王安石,是否听过“三不足”之论,王安石答,未尝听闻。
“卿对此流言如何看法?”赵顼又问。
王安石反驳了其中两条,却赞同了第二条:“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为惧天变。陛下询纳人言,事无小大,岂为不恤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固当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变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