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理学会议在智慧空城圆满落幕,会议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杜恪主持,并在全球219名物理学家的共同讨论下,完成了对物理学标准模型理论的修改。”——《新闻联播》。
“国际物理学会议结束,杜版标准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物理学中心。”——《新民日报》。
“杜版标准究竟有哪些改变,科学猿人带你详细解读。”——抖音某科普作者。
“两个世纪的物理学大碰撞,杜恪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第一人。”
“第五次索维尔会议再现,十六位诺奖得主齐聚,详数国际物理学会议照片上的知名科学家。”
“物理学华山论剑,中神通杜恪博采众家之长,制定杜版标准!”
登上新闻头条的两张照片对比,着实掀起了不小的轰动,各个蹭热度的媒体,都迫不及待的搀和进来一脚。不过本次会议讨论的标准模型主题,有点过于深奥,并没有多少人了解。所以大部分吃瓜群众都只是看一眼照片,夸一句杜恪好帅,或者都是学霸,就过去了。
就跟每年诺贝尔奖出来时,都要热热闹闹一阵子,然而转过身来,可能大家连一位诺奖得主的名字都没记住,更别说这些诺奖得主研究了什么内容。
杜版标准也是一样,除了让大家感受到“杜恪”这个名字的份量之外,并没有其他意义。
哪怕很多人想要知道,杜版标准倒是讲了什么,也不可能知道的,除非重新学一遍物理学,弄清楚粒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狭义相对论等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弄清楚标准模型在讲什么。什么玻色子、费米子,什么电荷、色荷、味荷,什么胶子、光子、介子……
这玩意讲解起来,比黑洞还要混乱复杂。
黑洞好歹还能弄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来理解,标准模型压根就没办法弄出近似的概念。
总之。
很快关于杜版标准的消息,就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只有一些营销号,还在接着“杜恪”的大名,继续蹭那越来越少的可怜热度。
弄一些诸如“当代物理之神”、“科学之王”、“智商251”、“世界最权威人士”的噱头,刷点存在感。
学术圈与普通人之间,是有着高度割裂感的,外界新闻如何评价,杜恪并不是很关注,他在主持完为期八天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之后,就私下里跟一些学者建立了联系。然后再由其他人员,去与这些学者接触,询问对方愿不愿意加入华夏国籍,加入超级环工作。
如今的超级环,已经不是王院士东奔西走筹备时,被说三道四的时代,而是真正的香饽饽,所有物理学家都想着来超级环工作。
这一拉拢,还真有几十位学者,暗暗下定决心,准备移民华夏,加入杜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