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已经消失,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小土坡。

站在一个小土坡放眼望去,才能看到浩瀚无边的沙漠。

一条宽宽的被牲畜车压出来的道路,两旁栽满了胡杨和怪柳,高低起伏。

几乎不敢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

记者看到有个老人推着一个放了油桶的架子车,从油桶里接一桶水,拿着水瓢往胡杨树底下浇水。

记者走过去:“老乡,我想问一下,这里的水源很丰富吗?你们怎么往胡杨树下浇水?”

浇水的人是一个头发微有些发白的维族大爷,乐呵呵地:“我们有几口灌溉大口井,这都是从井里用水车踩出来的水。咋能丰富呢?”

用用水车踩出来的水浇胡杨树?

这种行为,记者死活想不明白。

维族大爷指了指道路两旁,“是为了保住路两边的农田。”

记者这才发现,在道路两旁,此时开垦了数不清的农田。

几个年轻人赶着骆驼和驴在垦着荒。

记者心中一动,拿出相机,用珍贵的胶卷拍了一张垦荒图。

拍完照片,记者又拿出纸笔采访维族大爷:“为什么要说给路边的树木浇水是保护农田?”

“因为树能挡住风沙啊。”维族大爷哈哈一笑,“有这几排胡杨树和红柳,就能挡住几百亩地的风沙。”

“今年夏天,我们这里风沙不断,却没有一亩农田受灾。”

“没有一亩农田受灾?”记者有些不信,“今年夏天我采访了很多村子,都说粮食减产了。”

“你可以看看我们千年渡,到底有没有减产。”维族大爷见到记者不信他的话,生气了。

“我还要干活,你自己转吧。”维族大爷不再理记者,任凭记者喊他,也不回头。

推着架子车又去浇水。

记者挠了挠头,也不知道自己是哪句话说错了,继续往千年渡走去。

越走,他越觉得有些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