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爷虽是个秀才,但自寒窗苦读得了个能蠲免赋税徭役的功名,就不再进学,可见并不富裕。
如今林师爷给的聘礼虽不多,但却如初娶一般待绿意,苏妙真就已然相当满意。她在打点纳征回礼时,也格外用心。到四月初二,为绿意与林师爷定下了吉期与其他事宜。
绿意的事一了,苏妙真便腾出功夫验收纺机。翠柳黄莺私下去各处寻最好的织工纺工拜师学艺,又与苏问弦送来的管事一同参详倒腾,到四月初,这新式纺机也基本完工。不但让苏妙真大为满意,就是翠柳黄莺也震惊至极。
翠柳围着这新式纺机绕了几圈,惊叹半晌,看向苏妙真道:“姑娘先时只说这新纺机能织布快,我们以为快上两三倍就是顶天了,谁知居然能有八、九倍……小时候我娘每次纺纱都会念叨着一首童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娘说黄婆婆就是织工中的鲁班,造出了三锭棉纺车,省时省力,对了,松江府还有黄婆婆的祠堂呢……”
“如今看来,姑娘你半分不逊色黄婆婆了,以后说不得苏州府的百姓们会给姑娘你立生祠……”
黄莺也笑:“那我也能跟着沾光,在祠堂里占个位置!或许也会有童谣说‘莺婆婆,莺婆婆,教我纱,教我布’……”
话没说完,被翠柳笑着打断:“美得你,这都是姑娘的主意……”
黄莺不服气:“有句话还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姑娘有了名声,怎么就不能带挈我了?”
苏妙真一面看黄莺翠柳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百世流芳的美事,一面抚着纺机的粗纱筒管。绣房开着窗,四月的艳阳将木质筒管晒得温热热。
她默默盘算着修葺工坊、招募机工和推广技术的事,一旁垂手静默的朱三管事上前轻声道:“姑娘,大人吩咐过,新造纺机若真能如当初的‘聚珍秘法’成功,姑娘该瞒着个十几年,等赚够了银子,开大了产业,再广而推之,让别人跟着沾光。
苏妙真一怔。苏问弦年前来的那一趟,苏妙真半带炫耀半带邀功地给他看了图纸,分说了其中原理,苏问弦当时并没表态,只说不管成不成功,都会拨人来替她操持工坊店铺的生意。
其实要不要利用这纺机做独门生意好发一笔大财,苏妙真是想过的。但她觉得这技术一来不是她的创造,她没资格要求专利保护,二来推广了新式纺机,就能促进苏松到江南乃至大顺的纺织业发展。
苏妙真沉吟一时,待要拒绝,听得朱三管事又道:“大人并非要姑娘一辈子隐瞒这项技术,只不过十年内先由自家人独占,把江南的绸缎纺织生意办大,攒一些家底。姑娘再去传授给其他机户机工……”
朱管事顿了顿:“咱们这样的人家,花销的地方却也不少,姑娘若想在江南各大布商手中分一杯羹,更要年月本钱——姑娘还请仔细考虑考虑。”
苏妙真想了想,点头答应会考虑一番,同时继续写作。
而顾长清自打四月眉头就越皱越深,不是在签押房与人谈事,就是在钞关查船收料,最多的还是往运河淤塞水浅处监督疏浚,每晚回来衣衫上都滚满了泥,人也累得睁不开眼。
四月初八是浴佛节,这日苏州城里的士庶妇女都会倾城而出,去寺庙呈香花,迎佛像,浴佛子,办斋会。
苏妙真自打大佛寺那事儿后,就越发讨厌去佛寺道观,便推了钱氏殷氏等人的邀请,准备独自在家意思意思。
然而是日一大早,同样没出门的文婉玉请她去吴王府捻佛豆做善事。苏妙真许久没去看文婉玉,立时就抛下手头的事,坐马车去了。
她陪着文婉玉在王府的小佛堂里捻完佛豆,瞧着环儿佩儿出府散掉,二人又从佛堂转回花园,散步赏景。
时近立夏,苏州城连日炎炎,吴王府纵然花木郁郁,四处遮阴,也有几分燥热,文婉玉有孕在身,走几步就嫌累,两人进到正房,滴珠忙捧上一盏冰梅汤,一碗温燕窝。
文婉玉的肚子已经微凸,苏妙真一面呷着汤,一面小心伸手去摸了摸,没觉出来胎动,见得文婉玉懒懒地靠着秋香色绣百子千孙大引枕,笑道:“你也得多走动走动,不然到时候不好生养呢。”
“也不知怎么的,腿酸背痛的,别说走动,我连坐都不想坐。”文婉玉小匙小匙地进着燕窝,一脸疲乏,道:“女人家实在太苦,单说这怀孩子,就是活受罪,更别提生了,当初你家周姨娘那叫声,我现在想起来,都还心有余悸,她那时候还没足月呢,就那般痛。”
林师爷送来的聘礼中,喜饼、莲子、花生、核桃、桃干、红豆、红枣等吃食各一担,又有糟鲥鱼两尾,生猪四头,鸡鸭四对……再有龙凤喜烛、衣裳鞋袜、金银首饰等物各一抬,还有一小匣聘金,不算丰厚,但也样样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