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连连点头道:“新河出事,总漕这次肯定不会放过机会,定然要弹劾总河。若他能在折子中略过二叔,二叔就不至于被罢官问罪,甚至还可能……”他说着,就疾步要走出浴间,去见顾家二叔。
苏妙真听得此话,自然也回过味来,亦是喜形于色。
但抬头一见顾长清只穿着白色里衣就往房外走,立马把他拉住,硬把顾长清推回浴间按进浴桶,方又是气又是笑道:“这会儿都夜深了,叔父叔母许久没见,肯定也正好好说话呢。你就是要见也得给我等明日!”
又斜着眼,指了指他身上的不整衣物。
顾长清这方恍然回神,咳了几声,回去沐浴。
苏妙真加了热水,慢慢地给他揉着肩膀,见顾长清舒服得闭目叹息,冷不丁问他道:“小顾,你觉得如果要保漕,能把黄河治好么?”
顾长清道:“若要保漕,就必须在黄河下游建闸蓄平水位,还要修建运河,如此致使黄河频频改道,当然不能根治这上面的危害……但皇上和几位辅臣都认为,与黄河中下游过道的百姓安危相较,整个大顺的漕运畅通才是第一要紧。”
苏妙真轻轻说道:“元朝的蒙古人一直在行海运,到了咱们大顺后,虽由太宗开始海运漕运并行,后面更因为开了会通河而彻底罢撤海运,但我听说,高宗时期,也有名臣想要恢复海运呢。”
顾长清点头道:“漕运虽相较海运安全,但有三个危害,一则运河年年淤塞,维修疏浚的费用太大,二则沿河百姓赋役负担太重,一旦有决口之事,山东河南等地的丁夫就要被征集通运,三则致使黄河频频改道,灾患常生。”
他也不怕苏妙真听不明白,滔滔不绝道:“至于海运这边,海舟一载千石,比得上三艘河船。其次,海运虽有漂溺之患,但却省了纤夫拉船之力、驳浅之费和闸口挨次之守,利害也算相当。”
等说完,方回头向苏妙真歉然一笑:“你听这些可能觉得没意思吧,真真。”
苏妙真轻轻一笑,替他补充道:“这样还能给未来的水战海军打个底子,若是有倭寇来犯,咱们的兵丁也不至于晕船晕海……”
也不管顾长清稍有震惊,她复又轻轻道:“若是黄河一直治不好,那漕运就越发艰难——或许就能倒逼圣上恢复海运,那等恢复海运后,再去治河,其实也是可以的吧……”
顾长清靠在浴桶里,苦笑两声,“其实你说得对,若黄河始终泛滥难治,圣上必然要考虑海运。但黄河治不好,下游沿河数省的百姓却得流离失所……”
便给她大致说了些秋汛水灾里的情形,讲说海运不急于一时,黄河引起的水灾却是要紧。又或者先绕过黄河下游的这段地区,不行漕运而践海运。
最后坚定道:“但不管是否恢复海运,下游的改道水患都必须治理——否则一逢决口,山东河南的无数百姓在滔滔洪水面前,就只能坐以待毙!”
苏妙真听得山东河南等地田庐毁坏,居民溺死的惨状,想起湖广旱灾时她自己的九死一生,不由极是恻隐。
她沉默许久,方轻声道:“小顾,我先前听闻了一种水利上的治理办法,你过两日去问问二叔,看是否可行……”
作者有话要说:
济宁的资料查了太久,然后一章有五千字,其实勉强可以看做两章吧哈哈。文中借用了朱衡潘季驯治理黄河的生平经历。以及:谢谢鸽子,朱朱的地雷。
**
ok,下午8点新开一章。
第202章
从沛县到徐州,喷雪轰雷的河水浩漫连天,翻滚汹涌的河浪如同巨兽,气势汹汹地拍打着高达五丈的河岸。
数千军民在高耸的马家桥大堤上劳作修筑,挥汗如雨。
陈宣极目远眺,眼也不眨地看着迎面扑来的泥浪,不过微微闪身,便避开了被高浪甩到岸上的水花。
巡漕使院的皂衣衙役气喘吁吁地爬上大堤,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恭恭敬敬递给陈宣,陈宣展信一看,点了点头:“果然还是顾明远升了总河。”
陈宣身边的心腹陈岩听了个明白,低声喜道:“爷,总漕大人年底就要迁到淮安府,如今总河又换成顾侍郎,顾侍郎年过半百,还有些执拗的脾气,一心扑在黄河上哪肯想别的。”
又笑道:“幸亏爷看出来总漕心中仍是偏着顾侍郎,主动提出替两家搭线,如今顾侍郎承了咱们的情,那以后从临清府到济宁府,这要紧的一段河漕岂不都是咱们说了算。”
陈宣心情大好,也不再是波澜不惊的表情,露出点笑意:“临清济宁都是运河沿岸城镇里数一数二的繁华富庶。漕船北上南下携带的土宜多在这两地售卖……”
又连连点头道:“新河出事,总漕这次肯定不会放过机会,定然要弹劾总河。若他能在折子中略过二叔,二叔就不至于被罢官问罪,甚至还可能……”他说着,就疾步要走出浴间,去见顾家二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