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汤宗却直接让他出去。
“汤大人,你这可就”纪纲尴尬,当即不满了。
汤宗不等他说完,“容我一个人好好想一想。”
纪纲闻言无奈,也不敢造次,只得站起来,走出棚窝,回头看了一眼汤宗,自言自语道,“他前日就曾说今日会清楚江南运河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看来果然是清楚了”
棚窝内,汤宗细细考虑,他要根据现在已经知道的所有线索,先分析出一个最可能的结果。
查案就是这样,如果从线索中得不到结论,那就先找到一个最可能的结论,再从这个结论去找线索,最终佐证这个结论,如果对得上,那就是真相,如果对不上,那就只能再查!
思索良久,汤宗找到了这个可能的结论。
如果他猜测为真,那事情的真相就是浙江都指挥使、漕运参将在五月十八之前,就已经将剩余的二十万石漕粮装船,可惜还未开拔或者开拔不久,便被人从永利河劫走。
这属于刑事案子,于是第二天的五月十九,浙江按察使凌晏如便帅人顺理成章的出现在了事发地,沿着永利河寻找漕粮,这样就足够完美解释纪纲和那两个船夫所言。
而二十万石漕粮丢失不是小事,朝廷若是知道了,必然要降罪耿璇,而若是案子破不了,凌晏如也必然获罪。
当然这也少不了杭州知府王清源,事发杭州府,总揽一府之事,他也脱不了干系。
现在看来,劫掠漕粮之人必定是毫无线索,因为如果有线索,那就是上报朝廷追查,剿灭贼人的事情了,这罪过不大,何必处处隐瞒,顶这掉脑袋之罪?
所以未免降罪,这些牵连之人便想出了一招粮船搁浅,清理淤积的法子拖延时间,一边追查失粮,一边凑足漕粮,而后在运河淤积清理完毕的第三天,也就是六月初四,立刻装船发往北京行在。
这个解释足够完美,几乎能解释现在所知的所有一切信息。
不过依然有几个问题让汤宗苦恼,无法想通,一是谁这么大胆子,敢劫掠朝廷漕粮?
二是,二十万石漕粮可不是个小数目,就算是用最大的运粮船平底沙船,每船装粮五千石,也得四十艘,如此庞大规模,他们是如何劫掠的?又劫掠去了哪里?耿璇和凌晏如为何没有找到线索?
三是周洪宗为什么要参与其中,因为这个事情按照汤宗的猜测,就算暴露出来,那首当其冲的便是耿璇,其次便是凌晏如、王清源,怎么也轮不到周洪宗,因为他只负责收粮,储存、运送之事与他无关,他没必要和其他几人担如此大的风险,这可是大罪呀。
难道是没有收足漕粮?那也不对呀,如果没有收足,也没有必要冒着欺君之罪的风险拖延时间呀,而且,耿璇和凌晏如怎么会都为你一个不想干之人行如此隐瞒之事?况且,那陈瑄也说的明白,耿璇已经提前禀告他漕粮要撞船起运之事,那就说明漕粮在运河之事前,就已经征足!
所以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这前两个问题倒还罢了,因为如果有了答案,就不会有杭州官府齐齐隐瞒三个月前的运河之事了,最关键的是最后一个问题,周洪宗为什么要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