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的人算是听明白了:“这么说来,你的这部作品就是先行,可以视它后续的发展来验证政策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说起来,苏葵算是作协里作品最少的一个成员,但没有一部作品没造成轰动的。
第一部《小草青青》引起了国内外大规模的讨论,又是翻译又是改编电影出国,第二部《清河乡之变》促成了解散公共食堂大政策的实施,改编连环画还获得了金奖出国展览,第三部更好,还没写完国外就要走了,是文学作品创新推广政策的先行军。
每一部作品都伴随大事件大政策发生,所以奠定了她在文学上面的成就。
“这个政策是好事啊,苏葵同志这书也出得好。等影响力扩大,也让国外知道,我们本土的创作从来不输给他们。”
在座都是苏葵的老师长辈,他们不为她年纪轻轻得大荣誉而不平,只为她高兴,更为这个政策而高兴。
苏葵今天来的目的也达到了。
作协是作家群体的领航者,风向标,只要从这里转变,再配合政策宣传,各处文学作品就会跟随风向标一起百花齐放。
就是结束的时候宋万章问她:“苏葵同志,我有些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将这部小说的收益全部捐出?”
要知道她现在的影响力不同以往,稿费是最高的一档,更别说这部作品还被国外引进,各种版权费也是很大一笔,之后假如要改编电影,后续加印出版,收入更是不少。这么多钱都捐出去,实在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