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王德妃耐性的听完,然后又问:“那当初璃儿给你的那些,太子的贴身物件,为什么又变成了璃儿自己的东西?”

“我也不知道……要不就是有人在我昏迷的时候换了,要不就是太子自己换了……”沈诗说到这里:“难道太子当初根本就没有晕过去?”

如果太子没有晕过去,那么等到沈诗一起昏睡以后,的确是有大把的时间布置一切。找一个身形相似的人躺在她身边,并且趁机调换盒子中的物件。并且还能施施然的先去找了一堆护卫给自己做出不在场证明。

这样一来,从沈诗窗户逃走的人不能肯定是谁,但疑似跟皇子以及一位陌生人有染的罪证就坐实了,甚至还得加上一条:意图污蔑储君。

沈诗想来想去,愈发觉得事情真相就是这样。她觉得不能接受。如果今天被说成是跟太子有染,那是为了晁璃的大业,即使说是跟晁璃之间有情,至少还是事实。可是如果还要加上一个陌生男子,沈诗就觉得自己被侮辱了。

她并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

连沈诗都能想到这里,王德妃的脑子只会转得比她更快。因此她也没叮嘱沈诗什么,只是直接转身离开。以沈诗这个脑子,指望她也没有用。

等王德妃回到寝殿以后,让人给晁璃送了一封信。将自己的推测写在上面,然后要求晁璃表现出无辜:既然当初晁璃能够用贴身物件污蔑太子,那沈诗当然也可以因为心中妄念污蔑晁璃。晁璃是清白的,贴身物件之所以会在沈诗手上,那都是沈诗用了不光明的手段偷的。

至于沈诗一个内宫嫔御要怎么偷?不是还有一个跳湖的男人没有找到吗?那一定就是沈诗的相好。

跳湖都死不了,偷点东西算什么呢?

晁璃接到王德妃的信以后,内心挣扎了许久。他是真的喜欢沈诗的。并且也打算以后好好对待沈诗。甚至他都已经打算好了,以父皇的个性,绝对不会再一开始就让沈诗死亡,顶多就是先把沈诗打发的远远的,然后等大家都忘记以后,再让沈诗“病故”。

到那时候,他完全可以把人保护起来。如果他可以上位,就能把沈诗光明正大的迎回宫中,如果他不能,那也能将沈诗接到府里,两人天长地久的相守。

可是现在母妃要他把一切都推给沈诗……

沈诗这样一定活不了的吧?

晁璃纠结了许久,迟迟下不了决定。对晁璃知之甚深的王德妃根本就没有等晁璃回应,第二天等皇帝一下早朝,她就打扮素雅,满脸悲伤的跑去找皇帝,哭诉晁璃被一个心怀妄念的疯子陷害。

皇帝静静看着王德妃,脑子里思考着晁璃的打算王德妃到底知不知道。

在皇帝这边所了解到的,跟王德妃推测出来的也差不多。晁璿说过那个人其实是他的一个朋友,只是有一点不同的就是,从一开始沈诗就认错了人。那么那些贴身物件必然也是那位江湖人替换的,太子说不定还是趁着沈诗昏在床上的时候,跟那人一起替换的。

王德妃内心惴惴,深怕说词无法取信皇帝,于是又说了当初将沈诗接到宫中,但并没有想到沈诗对晁璃有那般想法。总之晁璃是无辜的,污蔑太子纯粹是因为沈诗自己脑子有病,以为太子倒台对晁璃会有帮助,于是就自发的这样做了。

晁璃从头到尾都不知情。坏人只有沈诗一个。

皇帝没有说什么,只是将王德妃给挥退。

即使对结果不太满意,但这样算是最好的说词。皇帝也不希望后来者有人说晁璃给自己戴绿帽子,更不希望史书上记载着晁璃为了夺嫡不惜勾引庶母。

不过名面上晁璃是脱了罪,但皇帝内心却是对晁璃厌烦透了。一个男人,算计女人给自己做这做那,现在事发了,连一点最基本的担当都没有。活像是一个阴沟里的老鼠,让人想着就烦。

为君者虽说不是不能使用阴谋诡计,但最好还是偏重于堂皇正道。使用阳谋才是运筹帷幄的最高境界。由小见大,晁璃此人毫无担当,个性阴诡,如果没有特殊的功绩,皇帝宁可扶持幼子也不会选择他。

第二十七章 太子(7-4)

于是就在晁璃还在家里纠结的同时, 皇帝就下了诏,将这件事情给定调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日前昭仪沈氏乱德之行一案,经内庭司、宗人府查证, 现定论已成:沈氏得沐天恩, 贵为昭仪, 然其听信佞言,忠奸不辩,有失妇德,难为嫔御。日前已黜其昭仪封号, 贬为庶民,赐死。然又念其受奸人所惑, 知过而有悔,特赦其死罪, 赐居庸人巷, 望循规蹈矩,谨言慎行, 虔诚礼佛, 以赎前罪。

王德妃耐性的听完,然后又问:“那当初璃儿给你的那些,太子的贴身物件,为什么又变成了璃儿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