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弘治十二年春闱从伦文叙榜变成了王守仁榜,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能让系统都卡机到崩溃的地步,他还真是十分好奇。
刮目相待哦!
作者有话说:
以及难产的本章内容。这章反复修改了几次,就是犹豫着要不要改变历史。实际上本次殿试最后一甲三名,状元伦文叙,榜眼丰熙,探花刘龙。王守仁是二甲第六名,唐寅榜上无名。给唐寅出身当然是本文架空穿越的起因之一,必须得变,至于状元,我翻查了历代状元文章和史料后,不能不说,伦文叙的确是个人才,但作为小太子和弘治帝以后要做的变革,他并不是最适合的人才。而在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还没经历挫折,正是意气风发锐意改革的进取派,从他十五岁就上书平叛,考上进士后又上书论西北边疆防备之事,都可以看出,这是个做事的人才,所以……既然架空了,要改变,那就干脆变个痛痛快快!
希望大家喜欢,也想看到大家多一点留言,哪怕撒花按爪,让我知道,这个故事在我努力之下,也有你们的支持。谢谢大家!thanks??(??w??)??!
注1:出自《历代状元文章汇编》,略有改编
第三十九章
“钥瞿当庭奏乐频,琼林赐宴际芳辰。
槐阴绿映伶官服,花气香飘舞佾巾。
醇酎润含仙掌露,欢声散作帝台春。
英声感激争相勉,誓秉忠贞敢爱身。(注1)”
从殿试皇帝亲自出题问策,到煊赫一时的传胪大典,之后便是传颂士林的恩荣宴。虽说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能够得到如此恩荣厚待,亲见天子,已经让一众士子感激涕零,尤其是经过这等繁复庄重的礼仪之后,仪式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自然便生出对皇帝的感激和报效之心。
昔日真正的儿童朱厚照和如今有着成年人灵魂的朱厚照,在跟随弘治帝亲身感受殿试、传胪大典和恩荣宴的过程中,感觉和以往大为不同,就算前世他做了皇帝,其实也没把这当回事,而如今看到弘治帝对士子的态度,方才明白自家父皇在笼络人心和用人之道上,还有很多需要自己学习的地方。
以往的进士服套装只在传胪大典和礼部举办的典礼活动中提供给进士,包括皂纱做的进士巾,就是后来说的乌纱帽,广袖青罗镶边的深蓝色罗袍,革带和青色腰带都装饰着黑色的边角,系好后垂在身后。
只有状元的服装与众不同,头顶二梁朝冠,绯罗圆领朝服,还配有直垂膝下的锦绶,光素银腰带上还悬有玉佩,全套服饰下来,站在众进士之前,当真是卓然不凡,三百绿中一点红,无比耀眼。
状元带着进士们上表谢恩,然后去拜谒国子监,谒先师庙,行释菜礼。(注2)最后由礼部奏请,在国子监立石题名,记下今科三百进士之名,而榜名就是以状元之名命名,比如弘治十二年这一科,在原本历史上,所有进士,都被记载为“伦文叙榜”x甲x名,而如今,因为小太子的爪子一挥,变成了“王守仁榜”。
看到穿着绯罗袍站在众进士之首的王守仁和他身后的伦文叙、唐寅,朱厚照又是高兴,又有那么一点点心虚。
按照大明官场惯例,除了一甲三名和“复试”为庶吉士的进士之外,其他大部分进士会被安排在六部观政,无论庶吉士还是六部观政都是临时职位,相当于实习期。
唯有一甲三人会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而从二三甲中选馆产生的庶吉士同样会在翰林院学习,修书。
其余进士则进入各衙门观政,学习政务和刑名律令,少则三月,多则一年半载,就会根据各自的表现和特长安排到各部或地方入职当差。
留在翰林院的,固然被称为“储相”,但前往六部观政的,也不是就此碌碌无为,埋没于官场的。而翰林院的储相们,也不是每个都能入阁拜相的。
成为进士只是踏上官场的第一步,前路是鲜花还是荆棘,是通天大道还是坎坷泥泞,都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个人能力。
就比如当年的王守仁,并没有留在翰林院,而是先去工部观政,然后奉命为威宁伯王越治丧,这位威宁伯就是去年七月在贺兰山打败鞑靼人马,捷报连传的三边总制,王守仁奉命为其治丧后,回来就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又授刑部主事,在江北断案期间,也了解不少民情民生,远胜于在京中闭门造书。
反倒是当年的状元伦文叙,在入职翰林院修撰后,当过经筵讲官,编撰过皇室族谱,可始终在翰林院打转,未曾得一实缺,最终出任了一次应天试主考官后,病逝于京,距离他当初金榜题名,不过十四年,一代神童鬼才,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那届的“伦文叙榜”。
至于弘治十二年春闱从伦文叙榜变成了王守仁榜,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能让系统都卡机到崩溃的地步,他还真是十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