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小果买了白纸,裁小了,佘玲帮她钉成本子。她把寒可鑫带来的试卷自己抄了,每天做一套。
很快到了开学的日子,县一中向来有入学考试的传统,考语数外三门。佘小果是班上最高分进学校的,县第一名在隔壁一班,第二名选择读中专。
考试的时候,佘小果发现自己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
语文老师还比较含蓄,只是时不时在她附近转一转,数学老师就比较直接,戴着厚厚的眼镜,直接搬了凳子坐在她身边。幸好佘小果心理素质高,换个人估计要紧张得做不出题。
英语老师更是越看越惊喜,英语本是佘小果的弱项,也不知道这个暑假佘小果怎么补的英语,她觉得佘小果的英语比中考时又好了不少。
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县城的,一中基本上都是住宿的,但是也允许走读生。班主任已经知道佘小果家不在县城,她找班主任申请走读的时候,不免多问了两句,得知她和小姑一起租住在学校附近才答应。
正巧,佘小果的同桌黎琴就住在县城,住的地方离佘小果也不远,两人可以一起上下学。
黎琴是个特别爱笑的女孩子,爸爸是电线厂职工,妈妈是老裁缝,经济还算宽裕,她每天都能从家长那里得到五分钱的零花钱。第一天做同桌就请佘小果吃糖,做成桔子形状的水果硬糖,甜里带着一点酸。
佘小果有来有往,送给她一对叶子形状的发卡,叶子细长,是深绿色的。
黎琴爱不释手,天天戴着。
入学考试成绩隔天下来了,佘小果毫无悬念是第一名,比班上第二名高出22分,其中英语一项就高出15分。
班主任想让她当班长,她说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班主任退而求其次,让她做了学习委员。
自从开了学,佘小果冰棒也没卖了,专心学习,佘玲倒是坚持着。八月份她们和家里一起努力,冰棒仍是超过两万支,连送的六千支也卖光了。
学校开学后,冰棒生意明显不好做了,佘小果上学不用自行车,佘玲骑着自行车跑上一整天,穿越大街小巷,连一百支冰棒也卖不出去。
盼盼写信过来,家里情况也差不多,她和妹妹要读书,佘回荣负责去各村叫卖,李桂云守着家里的小卖部,遇上喜事和或赶集,李桂云去摆摊,平均下来一天也就能卖出一百二十来支。
销量少,三轮车也被食品厂那边收回了,佘国荣正找关系买自行车,送的三成损耗比也没了,原本拿货价也得涨,还是罗科长打了招呼,让他们得以保持原来的进价。盼盼信中问佘小果怎么办?
怎么办?佘小果也在想法子。
她以后想学计算机,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那就得烧钱,买电脑,订杂志,都需要钱。佘玲倒比较淡定,边卖冰棒,边找什么是她可以干的,她现在存了两百元钱了,省着点花可以用一年。
佘小果还没想出头绪,黎琴送了个赚钱的门路给她。原来黎琴的英语差,她的父母想找老师帮她补补,黎琴就推荐了佘小果。
原本黎琴的父母并不乐意,在他们看来,佘小果也是学生,还是乡下来的,英语好又能好到哪里去,黎琴就说了,“我们英语老师说,黎琴的英语,比她不会差。”
黎琴的父母这才考虑佘小果。去黎家谈的时候,只有黎琴的爸爸在,黎妈妈是小果要离开时才回来,说生意太忙。
佘小果灵机一动,问黎妈妈还要不要学徒。
黎妈妈问小果对方靠不靠谱,她说了,“我丑话说在前头,太笨的不要,太懒的也不要!”
佘小果把佘玲的情况说了,这年头,想学手艺不是那么容易的,过了师傅这一关,跟着师傅做事,没工钱不说,逢年过节还得给师傅送礼。遇上那小心眼的师傅,学上三年回家,啥活不会,白干三年。
黎妈妈让佘玲先去试三天,可以的话就留下来学徒。
至于黎玲跟她学英语,佘小果让黎玲每天去她家,一起做作业顺便补习,每天一小时,她也不用钱,就当顺便梳理自己的知识点。
黎家父母原本是计划每天给五毛钱,眼看佘小果坚持不要钱,想着从其它地方补偿给她。
佘玲听佘小果说让她去学缝纫,师傅都帮她找好了,她当即决定不卖冰棒了,冰棒生意越来越差,学缝纫才是长久之计。
佘小果想到大城市流行的喇叭裤,县城还没看到,她画了图给佘玲,让她合适的机会给师傅。
果然,佘玲勤劳又机灵,很快获得黎妈妈的赏识,成为黎妈妈的第一个徒弟。佘玲拿出的喇叭裤图纸,黎妈妈做出后,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是否拥有喇叭裤,成为这个南方小县城时髦的标志。
佘小果买了白纸,裁小了,佘玲帮她钉成本子。她把寒可鑫带来的试卷自己抄了,每天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