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他的母亲,他不由得更难过,那是他内心最深刻的温暖与眷恋,也是最深刻的伤心与遗憾。而如今,他在主持一场葬礼,一场母亲的葬礼,怎么能不让他想起他那可怜的生母。他的母亲,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有。虽然他继位后,也曾祭奠过她,可什么比得上一场真正的葬礼更让人触景生情?
于是他嚎啕痛哭,用一场眼泪,祭奠了两个母亲。
后来,曹叡便为郭家加爵晋封,并又追封了郭太后几个早逝的兄弟。
再后来,又过了将近四年,年仅三十五岁的曹叡也崩逝了,逝世前无亲子,选了族子曹芳继位,时年八岁。皇帝年纪太小,致使大权旁落、权臣争斗,最终走向覆灭。倒也不必怪司马懿,时也势也,如若曹丕或曹叡活到曹操那个年纪,也许他不会那么显眼,会作为忠臣之一名留青史。诸君如若是司马懿,眼看着一个权臣毫无才能,仗着宗室身份玩弄权柄,祸乱朝纲,招致不满,你有能力又有人背后支持,还受权臣打压,是否能坐的住任由自己毫无人生价值地装病到死?
第110章 后记
这个故事想讲述郭女王的一生。可是只讲她,讲不清楚她的一生。处在那样一个大时代里,一个女子的命运根本由不得自己做主。即便后人要写一篇她的生平,她也无法成为绝对的主角。她的人生为时代所裹挟,依附于那个男人和他身边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一切汇聚在一起,伴随着她的各种选择,造就了她的人生。
甚至在她死后,她的历史地位也不完全由她在世时自己的地位而定,而要看子嗣。翻开史书,她被列在甄皇后之下。
明明她是曹丕在世时唯一承认的皇后,明明她是唯一与他并排葬在首阳陵的他的妻,可是就因为甄姬之子继承大统,世人趋炎附势,便看得好似甄姬本就该是正妻一般,后世陈寿在写到甄姬的两段婚姻时,两次都用了“纳”字,却两次回避了“妾”这个字眼。与他在同一部著作里写到别人家室时妻妾分明的行文风格完全不同;甚至连任氏,从甄姬话中可看出她地位比甄姬高,来得比甄姬早,既是曹家乡党又出身名族,是妻的可能性很大,裴松之注引用的《魏书》条文却又不明示她是妻是妾。也许《魏书》本身也没写明?不得而知。所有与甄姬身份有关的,都如此含糊其词,维护至如此,乃至于后世编排出什么叔嫂恋这种不伦的故事,也要想着法的让故事里的甄姬是正义的,而郭氏必须扮演坏人的角色。世态炎凉。
这些对郭女王公平吗?不公平。可又能怎样呢?世间本就没有完美之事。就如郭女王的一生,如此多的憾事,早年失怙,一生无子。然而她又足够幸运,遇上了那个与她互引为知己的男人,不止两情相悦,还互相成就,认可她的才智、听从她的建议,让她有机会发挥能力,让她那些天资总算不被埋没。这世上有几个女人可以得夫如此呢?最好的爱情,就是初见时的心动加上一路走来的相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无论友人还是恋人,知己是这个世间最缱绻的字眼,是两个灵魂的交相辉映。这一世得深情如此,也值了吧?
所以,那些外人的闲言后世的碎语又算什么呢?憾事已经很多,再多这一点又如何?况且,她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她所有的遗憾,她的深情与眷恋,皆已入土。任它人间风狂雨骤,自此与君共长眠。
作者有话要说:
全文完。谢谢大家。
想到他的母亲,他不由得更难过,那是他内心最深刻的温暖与眷恋,也是最深刻的伤心与遗憾。而如今,他在主持一场葬礼,一场母亲的葬礼,怎么能不让他想起他那可怜的生母。他的母亲,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有。虽然他继位后,也曾祭奠过她,可什么比得上一场真正的葬礼更让人触景生情?